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方志兼容性谈地方志书与百科全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地方志书的性质及特征时,一般仅着眼于地域性、连续性、资料性、实用性等方面,而忽略了方志本身具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兼容性,以致在表述方志定义,设定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构建方志学的学科体系时,出现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论。本文试图对方志所固有的兼容性作一些必要的理论阐述,以期有助于对方志本质特征能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地方志书的兼容性地方志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一种地情书。以空间范围“地方”来界定内容,所以具有多种兼容性,主要表现在:1.史地兼容。方志源于古史和古地理书在不同时…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化方志学理论研究,很有必要明确方志学的学科性质.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似乎争议不大,但在具体表述或者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显然认识不那么一致.本文就学科性质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方志学的理论研究,从方志的本质特征到方志学的学科性质,从研究对象到学科体系,以及方志学的逻辑起点,方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等,都有不少新的见解.但事关学科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即方志学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内在的或与外部联系的特殊规律,则很少有人问津,这对学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方志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方志学的研究对象。一些同志从科学研究的区分是根据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这一原则出发,认为方志领域中的基本矛盾是“客观面貌与主观记述”的矛盾,或者是“客观实际与主观认识”的矛盾。这两种说法方志界曾引起争议,又广为流行。本文认为,这两种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方志学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论文、专著之数量,为前人之不及,涉及范围之广泛,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得以深入探讨,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某些存在问题,其中还有一些学风不正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年鉴作为一个内部构成较为复杂的系统,各种功能作用不同的年鉴差异性很大,要深化年鉴理论研究,应当考虑创立不同的分支学科。 邵荣霞同志认为,”90年代,可望产生的分支学科有专业年鉴编辑学,地方年鉴编辑学、城市年鉴编辑学、统计年鉴编辑学、企业年鉴编辑学等。”  相似文献   
7.
逻辑起点的确定,为方志学的理论研究找到了一个出发点,形成贯串学科理论的主线.方志学要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设定自己的逻辑起点,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来检验这个逻辑起点的设定是否正确.逻辑起点与本学科基本理论有密切联系,通过设定逻辑起点的讨论,对基础理论研究也可起到推动作用.革命导师确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方法论给我们以重要启示,马克思正是从商品分析开始,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学科逻辑起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志》近年来就钟英等同志提出的“区域发展”论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区域发展”论是从方志学研究对象的设定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但却涉及构建当代方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区域发展”论的理论价值提出“区域发展”论的理论意义,我认为不在于方志工作者是否承担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而在于为方志学理论建设确立方志学的本体论,以此来构建方志学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恰恰又是提出“区域发展”论的同志所忽略而没有展开讨论的问题。论者强调从理论上重新定义方…  相似文献   
9.
“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方志史上,二十世纪前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其特征是在梁启超等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广泛吸收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历史学一道向近代转型。进化史观的引入与运用,修志目的从资治垂训向反映一地之历史发展转向,方志内容向社会经济部类扩展,重视运用各门科学方法编写方志,提出了一些改造旧志的主张,是中国方志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对于在本土文化中形成的古代方志学批判与继承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对深化方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云南省玉溪行署地方志办公室梁耀武方志学要成为一门学科,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构建其理论支点。关于方志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已历十载,而对基本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