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占军 《世界历史》2000,45(2):39-44
1935年6月18日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是3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条约之一,它的缔结对于当时欧洲的国际形势影响巨大,英法两国之间的关系甚至因此~度恶化。有关该协定缔结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有涉及,国内学者则鲜有著述。本文试图从英法关系的角度,对该协定缔结的原因及其对英法关系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借以揭示两国当时在对德政策上存在的矛盾与分歧。  相似文献   
2.
梁占军 《史学理论研究》2012,(4):76-84,159,1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对于国际冲突的研究逐步突破了以往只关注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局限,越来越重视对文化因素的考察。本文力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进行国际冲突研究所应具有的文化视野进行阐释,指出注重剖析国际冲突中文化因素的角色和作用、揭示文化视角下国际冲突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文化在国际冲突研究的理论建构中的运用和意义等构成了研究者必须体察的三项要素。本文还指出在分析国际冲突的过程中,文化分析只是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分析角度的一种补充,绝不能因此忽视或否定其他因素的作用;冷战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力输出对不少非西方国家的内部稳定构成了威胁,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梁占军 《世界历史》2005,(4):116-127
所谓二战遗留问题,是指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生成的、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我国史学界关于二战遗留问题(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已初具规模①。进入新世纪,随着新问题、新材料、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关研究更加成熟和深入。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我国二战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为促进战争遗留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了历史依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来临之际,笔者对2000年以来国内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回顾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特点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由赵亮同志编的《二战研究在中国》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学二战史研究成果的作,该书对我国学60年来研究二战史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它的出版无论对中国的二战史学界还是对国际二战史学界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国际冲突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之一.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揭开了国际冲突研究中的文化热.1996年美国学者麦克·摩查在《华盛顿季刊》发表的《文化与国际关系》一文则对9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文化与国际关系的五种分析模式进行了总结.1997年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中对文化因素探讨的深入展开.进入21世纪,国际学术界对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国际冲突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等专题的研究不断拓展,甚至一些传统的国际关系史课题也开始从文化的视角被重新审视,相关的研究机构、网站、学术研讨会等也日益增多.时至今日,文化与国际冲突的关系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新一轮国际冲突研究中的文化热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6.
1934年11月—1935年6月英国国内进行的和平投票活动,是其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公众舆论倾向的全国范围的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对于英国政府当时的内政外交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指出和平投票结果公布后,英国政府表面上顺应民意,在处理意埃冲突问题上高举拥护国联的旗帜,而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改变其纵容意大利侵略的政策。英国政府此举实质上仅仅是出于国内政治方面的需要而作的权宜之计,即为了赢得大选胜利而假意迎合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7.
1936年初,大量有关德国即将重占莱茵非军事区的情报促使法国政府着手研究防范对策,其结果是法国内阁在2月27日做出了“不单独行动”的决定。该决定是日后法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妥协退让的前兆。法国政府的这一决策源于英国的不合作、法国军方的消极畏战以及萨罗政府自身的软弱等因素,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趋没落的现实在政府决策层面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8.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193 5年 1 0月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 ,法国和英国将本国利益置于首位 ,出于争取意大利共同对付德国的目的 ,在对意制裁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采取消极态度 ,极力避免与意大利发生冲突。虽然两国在阻挠、拖延有关石油制裁的讨论以及私下寻求与意大利妥协的过程中存在着策略上的不同 ,但总体上是合作大于分歧 ,以致国联自始至终未能对意大利进行真正有效的制裁  相似文献   
10.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4,12(11):75-79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萨尔划归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将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决定萨尔的归属。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萨尔地方治安日趋动荡,公决能否顺利进行一度成了悬案。在如何维护萨尔地区秩序、确保公决顺利实施的问题上,英国起初反对法国准备动用军队的主张,其后又转变态度,同意组建以英意军队为主的国际部队负责萨尔公决期间的秩序。英国在是否出兵维持萨尔秩序这个问题上所做的政策调整是贯彻其对德绥靖政策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希望萨尔问题的顺利解决能够为恢复与德国的裁军谈判创造条件。但是,萨尔的顺利回归助长了德国毁约扩军的野心,最终使英国的盘算落了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