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发生重大影响。然而,除了教育的客观效应外,数以百万计的国内新式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积极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这一群体在少数思想先驱之后崛起,弥补了留学生数量有限和旧式士人转化缓慢的不足,促使社会在向半殖民地沉沦的同时,也沿着近代化轨道加速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桑兵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主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ZI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这次会议既是中山大学70周年校庆的重要议程,也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桑兵关于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外学者近年来宏论甚多,但分歧也不小。在日本,主要集中于动机上的利用还是信仰①;在中国大陆,则反映于过程上的离异与回归是否存在。细读已有成果,比照孙中山的言论著述,觉得要了解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  相似文献   
4.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桑兵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有学问方面,尤其是易与西学相对应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则对流的倾向更为明显。本世纪前半期,巴黎被誉为“无可争...  相似文献   
5.
短评二则     
桑兵 《史学月刊》2007,(10):17-21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解说今人所谓学术思想史,大都各人的见识,而不等于历史的事实。不仅后人的著述如此,即使当事者的记录,立场不同,看法各异,至多只能存此一说,反映了史事的某些方面,而不能断言全部事实就是如此或只是如此。之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原因还在各人所处位置及其见识的远近高低各不同,时空位置有异,心中形象有别。将高下之分认作见仁见智固然有害,高明者的英雄所见略同之下,也不止是小歧,梁启超与钱穆关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看法迥异,便是显例。要在走马灯式的历史图卷和万花筒般的历史认识中学会四面看山,八面受敌,从你方…  相似文献   
6.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学分南北,在后来主流的叙述中,隐然成为新旧的同义词,并有连续的人脉关系,化作成见与心结,继续操控学界的动向。实则南北各有新旧,一般学人也不作此是彼非,壁垒森严的划线。出身北京大学而非新文化派的金毓黻,凭借1920年代下半期尤其是迁都以来的南北学界对流之风,入主南派大本营的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因应国内外学风转移,以及个人阅历学识的增长,其观念与人事均主张融会贯通,捐弃各执一偏的极端,回归学术的大道本原。  相似文献   
7.
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2,1(3):41-99
戊戌变法以来,在变法与自主、复辟与革命、勤王与民政、讨满与保皇等观念决策的对立下,围绕革命与保皇的宗旨选择取舍而展开的矛盾冲突,几乎贯穿整个保皇会的历史,并且几度导致保皇会的内讧甚至组织分裂。由此可见,“革命”在被固定化神圣化之前,并非革命党人的专利;同是革命取向的政派或个人,也有政略的不同与利害的冲突。革命与否的分界,仅仅依据组织系统并不能够划分清楚。粱启超、欧榘甲等人的革命宣传,虽然遭到康有为的严厉压制和同门的牵制掣肘,他们自己多少也有些犹疑不定,因而言词不免模棱两可,但所传达的信息还是相当明确。对于造成“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的时势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保皇会后来讳言此事,其他方面的记述又有受日后时势变化影响而生的褒贬,相关史料则相当片断,学人对于有关人事及其动机作用的分析判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考辨史料史实的基础上,以相关人事前后左右的联系为参照,可以在重建历史事件过程的同时,透视保皇派言革人物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余年来,不时参加各种名目的高层或高峰论坛。开始不大习惯,记得有一次即席发言,说是能否办一次基础论坛。在场的主客诸君都有些愕然,以为戏言。其实这虽然是句玩笑话,却是当真来说的。好的学问多是金字塔式的,底部坚实,才能深固不摇。所以治学之道,要将热点冷作,将冷门做热。君不见数十年来各式各样的显学,大都陆续退隐,而一旦失去光环,似乎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论庚子中国议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庚子中国议会桑兵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关键,由于内乱外患交乘,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各种势力竞相登台,试图救亡变政。是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议会(亦称国会),得到趋新各派的支持赞同,更具声势。只因国会的内外关系错综复杂,当时资料又付诸阙如,...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3,5(2):77-99
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具体所指,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会主义的国民党人如戴季陶等。世界主义自清末取代以天下观为主导的大同思想进入中国,由于“西方”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地位日益上升,以及欧战宣告国家主义破产,世界主义在以西为尊的新青年中渐成流行趋势。经过与外力压迫下不断高涨的爱国情绪相融合,形成“世界的国家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与改造后的民族主义虽有分歧,亦存在沟通的基础。随着民族危亡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新化派重新回到民族国家的立场。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舍,始终是困扰后发展国家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