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异教时期的罗马国教具有公共性、反个人崇拜及相对宽容等特点。自从元首政治建立之后,随着东方思想的大量涌入,有关个人灵魂拯救的秘传崇拜开始打破公共崇拜对于信仰领域的垄断;皇帝崇拜日益冲击着城邦宗教中的共和与民主传统;与此同时,帝国政府对于异己思想表现得越来越不宽容。这种信仰危机随着3世纪社会总危机的爆发而日益加剧,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普遍的道德危机。基督教的崛起有效地缓解了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之间的张力,彻底瓦解了个人崇拜赖以存在的基础,并用一套全新的伦理原则重塑了社会的道德模式,因而最终结束了这场长达四百年之久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2.
西欧中世纪教会法中的婚姻与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欧中世纪教会法中的婚姻与性林中泽近代的理性主义者曾不公正地把西欧中世纪的“野蛮状态”归咎于天主教会的专横统治,这种偏激态度完全出自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因而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许多学者并没能完全摆脱掉理性主义的负面影响,他们仍然不承认近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04,(4):89-100
圣经中所刻画的魔鬼 ,具有淫欲、傲慢和诱惑等特性 ,它是美好事物的异化。按伦理标准来衡量 ,基督教的魔鬼是一种比人还要低劣的生物 ,这一点使它们有别于希腊罗马世界的魔鬼。尽管基督教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 ,但在早期基督教社会里 ,魔鬼与基督无疑是伦理价值上的两端 ,分别代表着邪恶与正义 ,人们必须在这二者之间作出最终的选择 ,这是对人类良知的一种考验。因此 ,魔鬼既是基督教发展的自然结果 ,又是一种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 ,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从威慑和警醒的角度为世人的道德水平设置一根杠杆 ,它在维护社会正义和防止人性堕落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与庞迪我之间的矛盾曾被认为是当时意大利与西班牙间民族矛盾的体现。民族矛盾固然是影响利、庞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更潜在的原因应是二人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差异:利玛窦不是一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之所以不见容于庞迪我,主要是因为他那种具有浓烈人文主义背景的工作方式与庞氏的传统中世纪传教模式格格不入;与人们的假设相反,利氏至死都未曾原谅过庞氏,而在利氏生前,庞氏对其不满也蓄积已久。  相似文献   
5.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12,(6):4-21,158
早期基督教圣徒崇拜,在罗马帝国西部主要表现为圣物崇拜,而在东部则表现为圣像崇拜,这一差异是由两地从古代向中世纪社会转变的不同态势决定的。在古代末期和中世纪时期,圣徒们发挥着各色各样的社会功能,他们既被看做其所在教区的庇护者,又被视为基督教信仰的英雄以及世人生活的道德楷模,因此这种崇拜在外表特征上的确类似于古代的多神崇拜。不过从本质上看,由于人们通过圣徒崇拜打通了神与人、生与死之间的联系渠道,缓解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对抗,再造了社会的凝聚力;并改变了社会财富支配的方式,扩大了财富分配的范围。因此,这种崇拜便不只是对于古代英雄崇拜的简单复制,它作为平衡历史落差的缓冲器,在调节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禁欲主义并非中世纪西欧特有的生活方式,但它以严密的神学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的形式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强制的宗教独身制度,却是中世纪西欧以外的文明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本文对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了分析,对其演化历程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认为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既引起了整个社会性道德的全面崩溃和极端纵欲主义的蔓延,同时也在客观上激发了新教思想,培植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节俭、勤奋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7.
16世纪新教婚姻与性爱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新教婚姻与性爱观评析林中泽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西方学术界给予高度的肯定。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宗教改革直接造就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原则,因此它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①就宗教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这种估价也许是无可非厚的。但就婚姻观与...  相似文献   
8.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06,14(6):84-94
新约通过耶稣及其门徒的治病、驱魔及使死者复活等活动,构建了一个以慈爱为主题、程序简约和异族化倾向明显的神迹体系。从形式上看,新约神迹继承了希伯来人的古老传统;而从内容上看,希腊罗马人的多神教文化为基督教的魔鬼增添了新的要素,因而使新约神迹更加充实和生动。神迹是早期基督教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基督教神迹与教会扩张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的关系:基督教借助神迹而得以传播,神迹则因基督教的扩展而对社会产生日见重要的影响。因此,基督教的发展不仅伴随着神迹施行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而且还伴随着神迹受众的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9.
林中泽 《世界历史》1999,(5):109-114
英国学者G.F.赫德逊的《欧洲与中国:从最早时期至1800年的双边关系概述》(G.F.Hudson,Europe & China-A Surver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伦敦1931年版)一书英文原本初版于1931年,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它的中译本,书名为《欧洲与中国》(本文据伦敦爱德华·阿诺德公司1931年版本,下引该书仅标明页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