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每逢四月下旬.河湟岸畔正是桃花争妍、果花竞放的时候,素有“青海第一村”之称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那十里古垣被粉红色的桃花所浸染,宛若一幅天然画卷,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置身其间,万树桃花,浓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恰逢谷雨时节.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业余剧团就要在本村举办庙会,唱三天的果花戏,戏剧为秦腔。一则祭祀城隍庙里供奉的“八蜡”。祷告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3.
这天,应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靳军同志之约,我有幸拜访了 95岁的民和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王华堂,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让我深刻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我近距离认识了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4.
<正>太傅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田家村社火中的人物,在民和县社火中独具特色,其场上表演均为武将装扮,头戴“凤天大翅”,身穿硬靠,脸谱打花脸,戴着戏剧舞台上用的长胡须,从脸谱上看,全为忠勇虎将模样,随着社火队的锣鼓声响,手持八卦彩灯,或踏舞步前进、或随鼓声后退,舞姿精湛,表演十分精彩,在场内出尽风头。  相似文献   
5.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清代诗人夏仁虎在《腊八》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这个古老的腊八习俗通过代代相传,到现在的河湟地区,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但总的文化氛围没有淡。  相似文献   
6.
张氏祠堂被名为"张氏祖祠",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大庄村,距民和县城东十公里处,清代所建,但文革时期被拆除,1995年重建,现有直系亲属85户,按其辈分生存者有五辈六百多人口,可谓家丁兴旺、宗族发达。传承了四百多年,记载着十三世家丁的奋斗史,饱含风雨沧桑的张氏祠堂,翰墨飘香,人才辈出,名誉湟水两岸,声震甘青两省,其先辈的功德被后世传颂,或载于志书,或民间传说,致使光宗耀祖,激励后辈;  相似文献   
7.
人物:八哥,松山村一年轻小伙。尕三妹,阳山村一年轻姑娘。黑哥,松山村人王哥,尕三妹的阿哥管家,松山寺喇嘛群众演员,甲、乙[松山林外景及"花儿"会场场景,伴《花儿与少年》音乐,拉开序幕。]画外音:这是流传在青海河湟两岸的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它讲述了民和县峡门"花儿"会的来历,以及河湟先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序言三川土乡美人间,好景点就在那眼前;唱声花儿把它赞,为旅游谱写了诗篇。七彩故乡好家园,家乡人有责任宣传;瓜果飘香米粮川,鲜红花由我们浇灌。土乡之景一喇家遗址喇家遗址美名传,记录着文化的渊源;黄河泛滥袭人间,老百姓遭下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又逢端阳,粽米飘香,也许你会想到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喝黄酒,那都是南方人的民风民俗,而我们青海人,由于地域和交通等因素,传统的端阳节习俗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异.小时候过端阳节,插杨柳枝、扎索尔、戴荷包、做凉粉、煮甜醅、蒸三角馍馍等,有着浓郁的乡风民俗.我喜欢吃甜醅,母亲煮甜醅的情景时常萦绕在脑海之中,始终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有个体小商店,流通乡村经济的是来自甘肃的"担担客",母亲从他们手里用一个鸡蛋换来一袋酒曲子,在端阳节前四天开始张罗着煮甜醅.首先,从粮仓里挖来六七碗小麦或玉麦,簸干净了,又洗两遍,然后将选簸的麦粒倒进锅里煮,煮得小麦粒开花为止,又挖出来,滤净水后晾在案板上,直到没了热气.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陋室铭》我在高中时就读到了,如今记忆犹新,此刻仔细咀嚼,颇有深意。我家处在拉脊山脚下,地处三河间(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我曾为家乡的山而迷恋,为家乡的水而陶醉,那是一种乡愁,那是一段记忆。背靠拉脊山脉,饮着母亲河的甘甜乳汁,吃着河湟岸上种植的青稞大麦长大,我无力回报大自然的恩泽,只有虔诚地去祈祷,去祝福,去书写那山那水那会那花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