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岩寺石窟开凿在鹤壁市五岩山南麓的崖壁上,这里林木苍翠山谷幽静,风景颇佳。由于石窟地处偏僻的山乡,又不见于方志典籍,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八十年代初鹤壁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才重新发现。这里的石窟造像依山势在二百余米的山崖上分五处开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由东向西编区介绍如下。第一区:座北面南,共有五个窟龛(图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它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为了继承、保护、研究这份遗产,就需要正确判断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掌握各时代建筑的特征,则是鉴定建筑物的时代,进而揭示其文物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现有鉴定古建筑时代的论著,均以全国通行的“官式手法”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3.昂:昂在斗拱中是属于变化较大,最能表现时代特征的构件之一。元代以前用真昂,元代开始出现假昂,但仍以使用真昂为主。按照官式建筑规定,清代全部使用假昂。唐代以后昂头多为琴面昂,昂嘴呈下平上弧形,习称面包昂嘴。有的砍制成圭形。元以前昂嘴多扁瘦,呈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成立机构,培养人才,切实加强地上与地下等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省、市也先后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的保护工作经验证明,文物保护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后古代建筑的检查方法和加固维修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为了避免或减少地震对于各类古代建筑的破坏,就有必要了解地震时这些建筑物遭受破坏的原因,掌握地震前后检查古建筑的方法和进行加固维修的简易措施。一、地震对古建筑的破坏地震时,从震源产生的振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出去。这种地震波引起大地震动,其中造成地面上下跳动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凤台寺位于新郑县城南半公里的岗地上。寺房已毁,唯塔独存。根据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凤台寺在南门外,旧志宋大观三年建,今寺内浮图题名有元丰四年字,则寺尚不始于大观也。嘉靖四十年洞林寺僧重修。”。通过上述记载可知,该寺约建于北宋中叶,明代曾予重修。在抗日战争前夕,盘踞于寺内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将木构建筑全部拆除。随后伪县长李月商又制造借口,派人拆除寺内独存的砖塔,在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下,未能得逞,但塔基被挖开一个洞。因此塔基地宫内常年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新乡、安阳两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北,习称豫北。这里地上地下文物都很丰富,留存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很多。现将十四座雕刻精致的石塔及两座石幢介绍于后。一、福胜寺双石塔福胜寺双石塔位于浚县城西北25公里翟村西南隅福胜寺内。东塔:方形单层密檐式(图版伍:1)。通高3.45米。束腰基台的底部为青石板铺砌的  相似文献   
8.
数千年来,我国的建筑,如同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文化的其它方面一样,一脉相承,一直不断的发展着,完善着,形成独特的体系,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珍贵的遗产建筑的首要作用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要求。所以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作品;既是使用功能和美感作用的统一,又是科技和艺术的统一。在考虑功能适用、结构合理的同时,还要根据一定的美学法则,恰当的处理建筑体型、布局、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装饰、色调等等,使其构成的建  相似文献   
9.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河南位于阴山——燕山以南,祁连山——秦岭以北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内,虽与此区内其它省相比,河南地震发生的比较少,震级也比较个。但由于震源浅,所以烈度较高,破坏性较大。为了给地震科研工作提洪文物考古材料,我们于一九七八年下半年,对过去碑碣调查和近年来发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九年八月,沁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社员在县城东南隅的城墙中发现一颗铜印。随交给县委,后转交县文化馆收藏。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2、通高6.9、边厚1.6厘米,重725.5克。背有长方形钮。印文系八思巴文篆书体(图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照那斯图同志释文,自右而左相应的汉字为“莒州镇海百户印”。印背右侧镌刻行书汉字“莒州百户”,左侧镌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