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葛覃》看周代女子婚前培训习俗束有春葛之罩兮,施于中谷,维叶萎萎。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为为,服之无牧。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我衣。害害否,归宁父母。(一)这是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应坚持"两线"划定工作齐头并进;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着重把握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文物保护单位的"四至"范围与自然环境等几种关系;并且要区别对待"两线"划定工作中的几种特性,如"两线"范围内的法律弹性,遗址、墓葬类文物"两线"划定的特殊性,优越环境下"两线"划定的灵活性,文字描述与图件表达的同一性等。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阮荣春先生在《东南文化》第1—3期上撰宏文指出;公元三世纪前后,从中印度秣菟罗地区到我国长江流域,直到东瀛日本,存在着一条横跨三个国度的早期佛教造像传播路线。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由北印度犍陀罗地区到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直到黄河流域的“北传”佛教造像传播路线,他将兴盛于我国长江流域,以秣菟罗造像风格为其特征的佛教造像系统命名为“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中日两国学者又先后数次投足长江流域,他们上入巴蜀滇黔,中穿三峡洞庭,下探禹穴山阴,沿着早期佛教造像南传路  相似文献   
4.
汉字在其产生、发展、成熟和运用的过程中,也渗透出相当的民俗化现象,诸如自然祭拜、生殖崇拜、祈福禳灾、兼忌避讳、爱幼尊老,崇祀宗祖、敬惜字纸等习俗,在汉字本身就有明确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先秦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丽雕琢的外在形式、崇尚自然不逾礼仪法度、与民同乐等,构成了先秦建筑审美观的多重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代百济黑齿常之、黑齿俊父子墓志文解读束有春焦正安南京博物院所藏唐代朝鲜人的墓志拓片计有三:一为唐欧阳通所书、1921年出土於河南洛阳的唐代朝鲜半岛高丽国王盖苏文之子泉南生的墓志;二为唐代百济人,高宗、武则天时代的边关大将黑齿常之的墓志,且其志石现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先秦时代,中国内陆南北文化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合流,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诗经》的流传和《楚辞》的诞生.说到《诗经》,我们不会忘记孔子所作的贡献.这里有必要巡视一下孔子的中国文化观.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能事,提倡以“仁”为中心,由周天子来一统天下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有过“乘桴浮于海”的畅想,也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一部《论语》不仅标明了孔子的政治观,同时也包含着儒家文化创始人在“夷夏”文化问题上的开明倾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正式启动。江苏是拥有大运河的最早航段,又是运河流程最长的省份,运河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申遗”为契机,认真做好江苏境内的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2000年11月20日至24日,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63名从事古城墙科学保护、研究和管理的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参加“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会议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主办,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南京市文物局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与会专家就我国古城墙的保护、城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古城墙维修过程中的科技保护以及古城墙的历史文物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会议先后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8~30日",骆驼墩文化论坛——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会议围绕"骆驼墩文化命名"问题展开讨论,对骆驼墩遗址的发现,骆驼墩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内涵、学术意义、价值定位、文化交流、保护利用进行了界定,提出建议;并就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划分及其标准,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