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萍 《沧桑》2008,(5):118-119
1953年是我国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需求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粮食的产需矛盾、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为了完成好统购统销任务,陈永贵反复在大寨村党支部生活会上讲,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工作,挨家挨户地动员。由于陈永贵长期引导大寨社员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在大寨逐渐形成了爱国家、爱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使大寨粮食连年增产,年年多向国家卖粮,社员又无怨言,这不能不说是陈永贵思想教育的成功,大寨人思想领先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3.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所有制关系上,一些地方先后在庐山会议之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出现过三次过渡。这三次过渡对广大农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囿于当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是与政治运动相伴而发生的,与历次政治运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静萍 《沧桑》2011,(6):71-74
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农业副业展览和水利展览是在学大寨运动兴起初期举办的。这三次展览展示了各地在学大寨运动中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学大寨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对学大寨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静萍 《沧桑》2010,(5):146-147
"文革"中期,为扭转因全面动乱造成的农业生产下降的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全国棉花会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全国计划会议等会议,重申《农业六十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努力纠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恢复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形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静萍 《沧桑》2014,(4):128-129
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颇多,但具体路径研究较少,本文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问题论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以企帮村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7.
李静萍 《沧桑》2013,(6):212-214
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所有制关系过渡上,一些地方先后于庐山会议之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过渡潮。这三次过渡潮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囿于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又是和政治运动相伴而发生的,与历次政治运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9.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三次产业呈现非均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主导产业始终倚重倚黑,生产方式长期在低水平上运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基地的国家产业定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山西省的影响很深,民营经济不发达,投资向煤炭、电力过度倾斜,没有很好地抓住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0.
李静萍 《沧桑》2014,(3):110-11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农村大部分地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环境不好、水平不高、持续乏力和相对落后等特征,从而抑制了农村消费,影响了市场拓展,更影响到广大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新生代农村生产力质量的保障,不利于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以城统乡,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