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围绕《贤劫经》的产生与译传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千佛图像进行梳理与探讨,勾勒出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流传的时间线索与传播路线,并认为千佛图像是在文本译传之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流行的佛教建筑结构与宗教实践,在图像组合与布局上进行的探索与创新。《贤劫经》的译传与千佛图像流行对大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唐时期在一些敦煌大族修建的家窟中,出现了以"报恩"为名营建的石窟,并在窟内显著位置绘有亡父母供养像,使石窟的荐亡与祀祖功能鲜明,体现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交融。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后,此种类型的石窟营建更为兴盛,与当时社会倡导的"忠孝"之风的盛行关系紧密。营建于晚唐时期的莫高窟索义辩窟为敦煌索氏家窟,在石窟营建中选择中唐时期就已开始流行的报恩窟,并在建窟功德记中突出对"忠孝"的显扬与强调,与其敦煌大族、儒学世家以及索义辩为归义军僧团重要成员的身份相符,所反映出的情感诉求、宗教信仰与价值取向在这一时期的敦煌大族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运用石窟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敦煌阴氏家族在莫高窟开凿或参与开凿的第285、431、96、217、321、231、138等七个石窟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对这些石窟所反映的佛教思想与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该著作在敦煌石窟研究和敦煌家族社会史两大方面均有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香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杰出之作,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品,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价值因"商业化运作"而趋于单一。古代社会中的香包有着丰富的意蕴,从最初的医药功能,到后世礼仪、爱情、祈福等功能的并行,作为独立性极强的历史存在物,香包可谓是中华民族多层面、多思维、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构筑。本文通过考究传世文献中有关香包的史料,对古代香包的功能进行较为完善的阐释,以期为香包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第12窟前室的"索义辩出行图"是敦煌石窟现存的唯一一铺"僧官出行图"。此图表现的是索义辩在家族盂兰节前往寺院送盆及献供的场景,其出现原因与晚唐敦煌的政治、宗教环境、僧官地位以及索氏家族与归义军政权的紧密联系有关,同时也体现出晚唐时期敦煌僧官与世俗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