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73年春,四川乐山县斑竹湾出土了一具五代琉璃三彩(黄、绿、褐)陶棺(图一)。棺长81.5、前高(连棺盖)40.5、后高24厘米。棺座前宽29、后宽25厘米。棺身前宽27、后宽18厘米。出土时,在陶棺内装有骨灰与开元通宝铜钱。这陶棺显然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在宋代四川的火葬墓是比较多的,曾在成都、绵竹等地区多次发现。其葬具或用陶罐或用木棺。  相似文献   
2.
泸县龙脑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泸县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名为龙脑桥。该桥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的福集区大田公社龙华大队的九曲溪上,以石条叠砌作墩,石板铺面作梁,是一座石墩石梁式平桥。整座桥梁用十四个桥墩,分十三个桥孔架设,总长54米。桥墩系用灰沙岩石条修  相似文献   
3.
北山佛湾,在大足县城北1.5公里,古名龙岗山。这里是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刺史韦君靖为储粮屯兵而营建的“永昌寨”遗址。在寨内遗址的岩壁上,至今还遗存着唐、五代、宋等时期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六、七千尊。佛湾是北山摩崖造像最集中,数量也是最多的一处摩崖造像区域,摩崖造像开凿在高约7米,长约300米的自然弯形石崖上。石刻走向为南北向,分为三个自然段落,根据县文管所的编号,南从韦君靖像起,北至林俊诗碑止,共有290号。  相似文献   
4.
峨眉东岳庙在城北五华里的飞来岗上,俗称大庙。整座寺庙殿堂共五重,由山门、九蟒殿、星主殿、香殿、飞来殿等组成,从低到高顺山势而修建。寺庙山门朝东,背负峨眉山群峰,岗前双溪环抱,萦青缭白,气象磅礴。东岳庙的正殿名叫飞来殿,全系楠木构造,始建何时,尚无文字稽考,但据寺庙中保存的元泰定四年《蛾眉县重修东岳庙记》石碑的记载:“庙之经始亦莫能究,但载淳化、宝祐间断碣略云:庙址神所有自择,尝一夕有风雷之变,迟明小殿岿然……”。又:“百废俱举。正殿、家庆楼则补盖,香殿则创建、阙楼、山门则重修,  相似文献   
5.
盘陀石殿在梓潼县城北二十里的七曲山上,与文昌宫紧邻相连,因川陕公路横穿其中,故将盘陀石殿和文昌宫分成了两个区域,人们习惯上通称为梓潼大庙,供人祈祀。山上古柏森森,大可数人合抱,高拂云天,从剑阁西至梓潼三百余里的大道两旁彼彼皆是。炎夏行路,凉爽宜人,如苍龙蜿蜓,故清人乔钵题为“翠云廊”。山下有潼江,经九折南去,又名折水。山水环抱,互相映辉,更显得江山秀丽。  相似文献   
6.
四川各地的古代桥梁数以千计,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要算泸县的龙脑桥了。(图见封底)龙脑桥在泸县城北福集区九曲溪河上,河水自北向南流经福集镇后归于沱江。桥的东端山坡上原建有龙脑寺,桥依寺名,均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①桥为石墩石梁式平桥,桥墩由四层灰砂岩石条垒砌而成,每块石条长310、宽80、高125厘米,最上一块石条的中部凿成凹形,以便在桥墩间安放石板作梁。整座平桥用墩座十四座,总长54米(图一),桥墩首朝上游,并凿有分水,以杀水势。石梁板共三十块,每块长360、宽95、高60厘米,每段由两块并列安置在桥墩槽口内(图二、三),使桥面平整,石梁不左右滑动,增加其稳定性能。平桥的所有构件不用榫卯衔接,都是利用石块自身重量垒  相似文献   
7.
剑阁觉苑寺大殿建筑及大木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觉苑寺在剑阁县武连乡。晋,魏、隋、唐、宋时代置武连县,元代废县置驿,称武连驿,民国元年置武连乡,归剑阁县管辖。觉苑寺在镇西武侯坡下的小河畔,依山势建庙,前低后高,由山门、藏经楼、大殿、观音殿、左右配殿组合而成。总长约80米,宽约40米,占地约3200多平方米。寺庙坐北朝南(北偏东10度),负山畔水,绿树青瓦,气势庄严,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峨眉山,海拔3099米。这里山峦叠翠,沟壑深邃,烟云缭绕,气势磅礴。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东汉时山上就创建了寺院。据当地历史文献记载:"汉蒲公采药峨眉山,见鹿足  相似文献   
9.
一1980年6月,四川省荣昌县许溪公社七大队第七生产队社员在取石修涧槽时,发现宋墓一座。四川省博物馆会同荣昌县文化馆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墓地位于许溪公社的沙坝子券子树坡,距县城约10公里。墓室筑在山腰一块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