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50篇100千字报刊文章的日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调查对比,找到两种语言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被动句的差异,并总结这种差异的中日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3部有关文物保护基本法律中,先后采用了"古物""历史古迹""历史遗产""历史资源"等表述,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这一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对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也不断精细化。这些概念和分类的变化,反映了美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保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随着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对促进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基本术语,以及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和记录工作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同时特别重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技术标准的制定。美国实行开放式标准制定政策,标准制修订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同时美国也结合自己国情实际,引进一些相关的国际标准。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着标准质量有待提高、标准宣贯不到位、标准作用需要更好发挥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和单位标准,并适当借鉴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每一批国保单位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物保护理念等的影响,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时代烙印,都在不断地借鉴和融入新的文物保护理念。本文对第一至六批国保单位公布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探讨国保单位的发展脉络,以及国保单位在社会历史影响下所形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春玲 《史学月刊》2005,19(7):97-105,114
华沙会谈对中美双方处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影响和作用。会谈虽然有利于中美决策者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会谈使双方的分歧更加尖锐;中国通过华沙会谈调整和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明确了沿海岛屿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历史地标~1是美国联邦政府从国家史迹登录名单中选出的、经过深入研究、严格审核,由内务部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高度完整性的建筑物、遗址、构筑物等,其遴选程序具有清晰,责任明确,周期较短,管理严格等特点。中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可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建议进一步完善国保单位公布周期、公布程序和申报流程;在强化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职责的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申报和评审工作;加强监测,适时实行复核机制;加大对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国保单位以及非文博系统国保单位的保护和支持;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起源及波浪式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建都于龙城的前燕、后燕、北燕3个地方政权,为发展辽西地区农业经济先后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不仅使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而且还促进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