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2.
2010年8月21至24日,“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聊城大学召开。来自日本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11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以下五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沉城之灾是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极端事件,湖市蜃楼以祥瑞的幻景方式重复着沉城的灾难记忆。黄淮运交汇区湖泊水系众多、河工频繁,为明清时期蓄清、刷黄、济运的水利核心区。尤其清代以后,治河无须兼顾护陵,湖泊环境的剧烈变迁引发洪泽镇、泗州城等沉入水底,给当地环境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史籍中有关湖市蜃楼的记载多见于湖面急剧扩大的清代,在洪泽湖、高宝诸湖上均有发生;蜃景发生时多被与时间空间上最近或影响最大的沉城事件联系起来。沉城再现的湖市蜃楼固然不可信,但幻景中包含了百姓的灾难记忆,提醒人们历史需被记忆,灾难不应遗忘。  相似文献   
4.
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年版)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成化)八年主事谢敬修砌吕梁上洪堤岸三十六丈,阔九尺,高五尺;下洪堤岸长三十五丈,阔一丈四尺,高五尺。”上文标点有误。谢敬是人名,曾做过徐州吕梁洪工部分司的主事,嘉靖《徐州志》卷七记载历任吕梁洪主事,其中有“谢敬,山东德州人,天顺丁丑进士”条。嘉靖初年,吕梁洪主事王世雍撰有《吕梁洪志》,其中所列主事也有谢敬之名。嘉靖《德州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均记载:谢敬,天顺丁丑进士。又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  相似文献   
5.
利用清代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复原了道光十一年(1831-1832年)冬的严寒实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严寒对京杭大运河各段运作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光十一年冬的严寒涉及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是此前百年中最冷的一年。在漕政日益败坏的道光年间,正常情况下的漕河整治与管理已属不易,极端气候更增加了其困难。因地理位置、面临任务以及对气候变化敏感度的不同,此次严寒对各河段的影响也就各有差异。山东运河远离黄河,水浅冰厚,主要表现为河道疏浚的困难;苏北运河地处黄运交汇,凌汛多发,主要表现为堤防修守的艰辛;江南徒阳运河虽出现了漕船通行的延迟,但相对涝灾而言,寒冷气候的影响是其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黄河下》载: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第2047页)按照标点本,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据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又据陆蓉《菽园杂记》(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显然,吕梁二洪当指吕梁上洪和吕梁下洪,而非吕洪和梁洪,故“吕、梁二洪平”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为“吕梁二洪平”。《明史·河渠志》标点纠谬一则@李…  相似文献   
7.
<正>漕运是借助江、河、湖、海等水路调运粮食等物资的活动,其中运河漕运是最重要的水运类型。今大运河江苏段沟通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市,然而江苏13个设区市全被列为运河城市,原因在于除运河主河道外,与之相连的“盐河”也被作为运河的一部分,从而确立了江苏运河的网状结构。本文拟从盐政、盐运、盐署、盐商、盐官、盐城镇等方面梳理漕运时代淮盐与运河的关系,以期有助于讲述生动的运河及盐业故事。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1956年版标点本《明会要》卷七六《运河》云:“正统七年,参将鱼兰因途 州洪水迅急败舟,建议于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于月河南口设擎,以蓄水势。”(第 1485页) 此处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为“……徐州洪水迅急……”按徐州洪为一专有地名, 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徐州洪……本洪宋元皆名白步洪,在州东南二里许,巨石盘 距,惜岩醒醒……正统七年,参将汤节于洪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于河南口设闸,雍积 水势迅急最为险恶。”陆蓉《寂园杂记》卷一O称:“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 峨岩醒凝,水势急,最为…  相似文献   
9.
泗水是古代著名河流,在徐州城东北与西来的汴水相会后继续东南流出徐州。其间因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形成了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三处急流。洪是方言,石阻河流曰洪。“三洪之险闻于天下”,而尤以徐州、吕梁二洪为甚。徐州洪,宋元时又称百步洪,位于州城东南二里处(今徐州市区和平桥一带),因巨石盘踞长百余步而得名。万历《徐州志》卷3载:“徐州洪……在州东南二里许,巨石盘踞,岩龌龊,汴泗流经其上,冲激怒号,惊涛奔浪,迅疾而下,舟行艰险,少不戒即破坏覆溺。”徐州洪形状像个“川”字,有3道:中为中洪,西为外洪,东为里洪。里洪又称月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