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过多年生活、工作和“运动”的锻炼,我国人民日益理解“以史为鉴”这句话的意义和重要。人们渴望多了解近代史,特别是当代史,尤其是共产党历史各个方面的真相。刘少奇同志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写历史,首先要熟悉历史。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4月,作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81年6月,又作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澄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大是大非,也涉及中国当代一些重大事件,对群众很有教益。但人民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人民有权了…  相似文献   
2.
李庄 《炎黄春秋》2001,(6):60-61
“文化大革命”以后,有个巨奸大憝揭批不够,就是万人侧目的康生。康生作恶多端,死后最终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罪有应得。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能够混迹革命队伍多年,官越当越大,最后竟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8月1日,在建军节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的名字还位列周恩来、朱德名字之后,被称为“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革命家?直到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才作出决定:开除他的党籍,撤销对他的悼词。  相似文献   
3.
李庄 《炎黄春秋》2000,(8):78-79
“图文并茂”——老一代报人在根据地朝思暮想而不能及。  相似文献   
4.
多少干部和知识分子“文革”中上过干校,个中酸辛皆有体味。“文革”前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文革”后任总编辑的李庄撰写的这篇文章,既描写了他所在干校的众生相,又记下了他自己的委屈、迷惘、深思和领悟。通俗如话的文字,貌似随手拈来的所闻、所见、所感,留给读者的却是为人、处世、立业、治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人民日报》创刊之日(1946年6月15日)起,我就在报社工作。“文化大革命”前,我任报社副总编辑,主持夜班编辑工作。当时政治空气已很紧张,回忆这一段编辑生活,我现在仍然感到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几十年来,中国人经常在“想不到”状态下生活,这可能是社会激烈变动时  相似文献   
6.
李庄 《攀登》2006,25(6):81-83
党政关系的实质在于执政党如何领导并掌握国家政权,并实现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与治理。要有效解决党政关系问题,必须把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做到党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人大对党实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尖锐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总结了一条重要经验:“对敌狠,对己和。”当代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战争。打起仗来,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我们也“优待俘虏”,那是因为这些敌人已经放下武器,我们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也是为了摧毁敌人的斗志,有利于消灭还拿着枪的敌人。对自己,以至对同盟军,我们总是亲密团结,拧成一股绳,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以少胜多”,己和利于制敌,这种战例不胜枚举。一旦违背了这个战略思想,必犯大错误,招致严重恶果。历史上,认敌为己的事不多,将己作…  相似文献   
8.
迎接新世纪2001年,预祝我们伟大祖国在新的一年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再过几个月,就是《炎黄春秋》创刊十周年。十年恍如一瞬。但《炎黄春秋》岁月不虚,持续发展、健壮,已扎根广大读者之中。感谢编辑部同志的辛勤努力,感谢广大读者的全力支持。《炎黄春秋》白手起家,没有什么赞助。创刊伊始,人手很少,社址几经迁移,初期印制条件艰难,排校难如人意,读者常有反映。编辑部多方改进,克服困难,艰苦跋涉,始有现在成绩。没有广大读者的爱护和督促,这成绩是不可想像的。《炎黄春秋》创刊时机好,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之际。在…  相似文献   
9.
李庄 《炎黄春秋》2001,(4):42-42
近年来有些报刊,如《炎黄春秋》、《百年潮》等载文介绍当代特别是共产党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经自认为知道事情不少,以后越来越发现这种看法不对。有些应该知道的事情我不知道,某些知道的事情并不确实。看来报刊多介绍一些准确的史实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李庄 《炎黄春秋》2000,(5):16-16
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丰富而丰富。 但有时候也出现一些奇特现象。 “今年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这是成绩。“明年继续努力办成几件实事。”这是决心…… 在我的印象中,旧中国没有“实事”这个词(只说语言),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没有这个词。这个词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实事”的对立面是“虚事”、“假事”、只说不做或虚言惑众的大话。 从接受教训,改进工作或者纯洁祖国语言角度来说,我建议最好不用这个词。 亩产水稻几万斤,全省多少万人参加公共食堂,几年内建设十来个大庆,几年实现农业机械化……有一般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