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聆听江泽民总书记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是1999年4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祝贺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上。1999年第3期的《史学史研究》将此信公开发表后,又反复研读,获益甚多。江泽民的贺信,是写给白寿彝先生的,实际上也是写给整个史学界的。在这新旧世纪更替之际,这封贺信的发表,对于我们推进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贺信强调了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从事史学工作的信心。江泽民给白先生的贺信,共四大段,近千字,字字玑珠。贺信非常精辟地从四…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是梁漱溟所要建设的理想社会,也是他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的乡村建设就是"社会主义"。①那么,梁漱溟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本文试图结合具体史实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一、梁氏的"社会主义"蓝图1937年,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向世人揭示了他理想中的新社会--即他的"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他指出,这个理想中的新社会,从总体上说,"就是经济上的生产与分配都社会化。"②具体说,应具有下列几大特征:(互)新社会的经济建设必须是"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③梁漱澳认…  相似文献   
3.
4.
朱汉国 《民国档案》2006,10(2):137-140
10卷本的《中华民国史》在众多学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作为编撰之一,想借此机会,说说我们编撰的旨趣与该书的大致内容。  相似文献   
5.
朱汉国 《史学月刊》2006,3(5):49-54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和实践了三种政党政治模式,这就是西方的两党政治模式、“一党治国”模式和国共合作治国模式。孙中山关于中国政党体制三种模式渐次否定的发展过程,既代表了他对中国政党体制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认识发展,与他的政党观念以及三民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当前社会史研究中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社会史学科的体系,以及如何研究社会调控、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并以作者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史的亲身经历对上述若干问题作了实证性的说明,进而对上述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中国现当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获得了空前的进展。其进展突出地体现在学人们治史观念的转变和研究领域的拓展上。在治史观念上,人们不再把中国现当代政治思想史简单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史,而是从学科的角度,较为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阶段中各党各派,乃至个人关于国家政治活动、任务、内容的理论和主张。在研究领域上,人们不再拘泥于单纯地论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政治理论,而把研究领域延伸到国民党政治思想、改良主义政治思想、日伪政治思想、重要政治人物政治思想等方面。诚然,回顾近30年的中国现当代政治思想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定位问题、史料整理问题,尤其是关于当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本身还较为薄弱。所有这些,都有待学人们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汉国 《神州》2008,(5):38-41
"五四"时期出版了四五百种报刊,进步报刊占了大部分。它们共同宣扬民主、自由、博爱,关怀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历史证明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同时也正是由于新闻报刊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怀,使新闻报刊成为民众表达心声的社会公器,成为革命者团结民众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与社会变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汉国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1,4(1):134-142
农民纷纷离开久居的村庄外出谋生,是民国时期华北农村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其时的农民离村,虽大多为连年的灾荒和不堪重负的捐税等因素所致,但农民离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口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以及通过迁徙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诚然,由于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多为生计所迫,迁徙的无序性,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农民离村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