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5年,徐明庭、马昌松两先生推出了力作《汉口竹枝词校注》,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对清代叶调元的290首(因故删去2首)和施襄的12首咏唱汉口的竹枝词作了精心的校勘和详细的注释,极便利读者。所以,书刚问世,便受到好评。钟叔河先生在《瞭望》周刊上撰文,对叶氏竹枝词特别推崇,认为徐、马的校注很有价值,举了“ 壶”、“得罗’等的注释为例。 作为一名语言学研究者,我有幸据《校注》把“挖窖、过早、豆丝、四官殿、地米菜、黑白菜、拖跳、粑粑、水猫子、得罗等近50条材料引入拙作《武汉方言的演变》,后又收入《…  相似文献   
2.
大约在清末民初之际,武汉三镇以及湖北其他一些地方流行着一种纸牌,是用学塾蒙童描红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等字(把末尾的3个字改成“福禄寿”讨彩头)制成的。每个字各有4张,全副共96张,按“抠(音欧)经”和“赖字”两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一个地区居民用智慧和实践创造的,经过约定俗成,普遍使用,发挥了交际功能;又经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然而,其中很多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消失了.许多新材料又应运而生。如此循环往复,新陈代谢,不断发展变化。许多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等的方言现象,没有通过字记载下来,便永远消失了。即使有些通过字记载下来了,也难以显示原貌(比如字音,特别是字调)。因此.对当前的活材料以及储存在老年人记忆中的材料(所谓“口碑资料”).都有一个抢救和保护的任务,并且,由于汉语汉字所具有的特殊性,还有一个考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汉口竹枝词》173首,是1915年旅居汉口的广东番禺人罗汉(维翰)应江汉采风社之征而作,刊载在当年的《汉口中西报》(发行量在全国报业中居第六位)上。这些竹枝词,“对辛亥革命前后汉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逐一刻画,好像是清末民初汉口的一部百科全书,为后世研究汉口者留下了可贵的史料。”(徐明庭先生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