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施远 《收藏家》2002,(10):23-27
中国的雕刻艺术,汉唐以来向以宗教造像及陵墓石雕为大宗,有着辉煌的成就。明清以来,此类制作趋于僵化,不复先前的气象。倒是用于赏玩的、以竹木牙角玉石等各色材料制作的小型工艺雕刻,有着清新活泼的气息,而成为此一历史时期雕刻艺术的亮点。其中尤以竹雕艺术成就最高,且对其他品种的雕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施远 《收藏家》2010,(8):51-54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江浙等地,涌现出一批有着士子乃至仕宦身份的文人镌刻名家,他们治印、琢砚、刊碑、镌木、刻竹、雕铜,由欣赏与指导者变身为设计与制作者,将原来的百工之事提升为风雅之举。  相似文献   
3.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施远 《收藏家》2008,(2):53-57
雍正、乾隆年间制作竹刻笔筒成就最高的是周颢,他在技法上集嘉定派之大成,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刻竹,终成合南北宗为一体、以刀代笔无不如意的新风貌,对后世影响很大。吴之墙及其以前包括三朱时期的竹刻笔筒作品,山水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一隅而存在,在景深上为近景。  相似文献   
5.
施远  于颖 《文物天地》2022,(12):70-81
<正>长期以来,上海博物馆的收藏以序列完整、重宝占优的青铜器、古陶瓷和历代书画最为世人所熟知,其实上博的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2个主要门类,且各个门类中都不乏精品。自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介绍上博三宝的节目播出以来,上博藏品中的织绣国宝——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遂有了广泛的知名度,成为上海博物馆织绣类文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施远 《收藏家》2008,(1):29-34
笔筒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之“螟蛉有子”篇,按其文意,知为竹木之属。成书于明代的《致虚杂俎》云:“(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不知渊源何自,聊备一说。从目前考古所得来看,秦汉时期的笔筒均为细竹管制成,其长过笔,纳笔其中,以便于保存和携带毛笔,可称为管形笔筒或笔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