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入夏家后的第一次反抗 一天,在民众乐园技艺厅前的空地上,养母郑秀英捧着几只瓷碗命令夏菊花:“菊花,再不练新节目,我们夏家班就要被别人挤垮了。来,把这几只碗顶在头上,围着场子跑个圆场我看看!”  相似文献   
2.
终身难忘的北京演出 夏菊花要重返舞台了,而且是以《顶碗》最新的高难动作亮相首都北京。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全国杂技同行的极大关注,也在许多喜爱杂技艺术的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首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在武汉拉开帷幕,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节目之丰富、组织之严密、演出效果反响之大,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去年,首届中国渡江节闭幕式在武汉隆重举行,其构思之新颖、节目之精彩、声势之壮美,尤其是两百多个“光屁股”小男孩欣喜地涌向长江、涌向波涛、涌向未来的动人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还有《继往开来》、《走向法  相似文献   
4.
"知音"故事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原只是一阐述音乐之词。而赋予"知音"文化内涵的则是发生在汉阳的那段动人的故事。春秋时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晋国大夫伯牙乃先秦典籍所录士阶层中最早以名传世的音  相似文献   
5.
两位唱汉剧花脸的辛亥老人 上世纪的60年代之初,我从大火路小学考入了武汉市戏曲学校.成了汉剧科一名学一末(老生)的小艺员。此时,武昌还有一所湖北省戏曲学校(同样设有京、汉、楚三科),省市戏校的学员常有学员“学艺交流”的活动。一天,省里的大师兄们带我来到阅马场省戏校分部去拜见早年被誉为汉剧老生“三鼎甲”的魏平原(魏幺爹)老先生。  相似文献   
6.
这是汉正街旧时流行的一首歌谣。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在汉正街创业的100多户个体老板,大多已离开汉正街另谋发展去了,现在的汉正街已是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天下。在第二、三代中间,既有大学生、博士生下海的经商,也有来自浙江、安徽及湖北各县城的农民。有人  相似文献   
7.
闵小根的根一直在汉阳,他生在汉阳,长在汉阳。化大革命中,从汉阳卫生学校毕业后。在汉阳家乡生产队里当上了“赤脚医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戏曲行当,人们常谓“生、旦、净、末、丑”。京剧中的“末”行久已被“生”行所替代。保留“末”行并成为一个主要行当的剧种,仅有汉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等,而其中唯汉剧“末”行成就最高。百年以来,可谓人才辈出。最名的应为被誉为“汉剧泰斗”的余洪元,其后还有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王长顺、袁双林等。而至今仍被人称之为正宗汉剧名“末”的,无疑当首推贾振南先牛。  相似文献   
9.
汉剧名丑 李罗克的艺术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李罗克的艺术人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古老汉剧发展的轨迹。为了让更多热爱汉剧和研究汉剧的人们,更多了解这位功底深厚艺术家成长的经历,并从中了解汉剧艺术演变和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苦搜集和整理,仓促成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夏菊花,著名杂技演艺术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质艺术家协会主席。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起,将陆续刊出由赵瑞泰、方月仿先生共同撰写的《夏菊花伟》。根据本传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夏菊花》不久也将也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