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力 《丝绸之路》2004,(4):4-16
一条大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2000年夏天的一次黄河文化采风,使一直在不停地抒写黄河的我对于“中华民族摇篮”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沿着黄河行走的人,黄河都称得上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在这次沿黄河采风中,我时常看到一些中外艺术家、旅行家、企业家和观光客徜徉在沿黄河的名山大川和古城荒村中,这是一种充满了意趣也包含着危险的人类活动。这也使我意识到,全世界有多少人渴望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有多少人渴望通过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来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2.
新力 《丝绸之路》2004,(1):45-46
这是1953年6月。中共曲麻莱工委的工作队员们还没有从严重的高原反应中摆脱出来就走进了牧区。山脚下小河边,一顶不大的黑牛毛帐房挂出了一块兽医站的牌子,牌子上用红漆写了四四方方的汉和弯弯曲曲的藏。老红军范义、大学生范强和他们的助手兼翻译藏族姑娘尼玛三个人就成了高原牧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兽医。  相似文献   
3.
走进莫高窟     
~~走进莫高窟@新力  相似文献   
4.
黄河大堤上每隔1里就有一座红砖红瓦的房子。那些红房子静悄悄地隐在密笃笃的柳林里。那些红房子长年累月守望着远离尘嚣的黄河,所以叫守险房。那些红房子的主人多是一些被称为护堤员的鳏孤老人。我还依稀记得郭步生老人的模样。一个活像罗中立油画中“父亲”那样的干巴老头儿,皱纹满面,黄尘满面,总是带着一脸无奈的苦相。我那时在黄河口河务局专管护堤。不过我和郭步生他们那些护堤员不一样:我每月拿国家30元钱的工资,而郭步生只拿村里补贴的一点儿工分。我每天的任务是骑车到郭步生等人管护的堤段上检查。所以乳臭未干的我实际上是已知天…  相似文献   
5.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6.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版图面积大约与浙江省相仿——27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23万。 玉树还是我国的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境内昆仑山横亘,长江、黄河、澜沧江就是由万年冰川的融水和山间涌流的泉水汇聚而成。初到玉树的几天里似乎总在落雨,湿漉漉的空气都能拧出水来,远处如黛的群山却还缠绕着洁白的云岚,大有江南春雨的韵致。 就在这样一个落雨的日子里我去了巴塘草原。是和玉树军分区宣保科杨晓筠科长,还有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一同去的。采访对象是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连。1999年9月2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骑兵连…  相似文献   
7.
新力 《丝绸之路》2003,(10):21-23
来到玛查里水站的第二天一早,我被一阵叽叽咕咕的声音从睡梦中唤醒。我很不情愿地从睡袋里钻出身来,走到土墙围成的大院,年轻的索南正在土屋的廊下撒青稞喂鸽子。一地的白鸽子灰鸽子一边满地乱走一边叽叽咕咕对主人说着一大堆感谢的话。  相似文献   
8.
新力 《丝绸之路》2003,(2):40-41
《学报》的朱金晨先生邀我写一篇收藏为主题的散。这可把我难坏了。我这个人从小就不知道去收藏什么:比方说外婆家曾有好大一橱明清朝代的红花碗蓝花碗什么的,可那些红花碗蓝花碗终于在我今儿一个明儿一个乒乒乓乓的响声中全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新力 《丝绸之路》2004,(8):23-24
在那一片被沙漠和戈壁围困的化圣土上,确切地说,是在敦煌城郊一个车马冷落的街角上,我听到一种全然不懂却浑如天籁的音乐。是哀怨的《杨柳》笛声?是凄怆的《玉关》春风?我扭过头来四处寻觅,忽然发现那个与我年纪相仿的演奏几乎就在我的脚下。  相似文献   
10.
一直到现在我还忘不了那躺在郎木寺屋檐下的藏族妇女。郎木寺是位于甘南川北交界处的藏区小镇。一条日夜流淌的白亮亮的山溪把个古朴小镇一分为二,溪的北边归甘肃迭部县管辖,溪的南边归四川若尔盖县管辖。一条弯弯曲曲穿过小镇的青石街两旁参差错落着透风散气的低矮土屋和藏式木楼。我和女儿从客车上下来时天上正落着时密时疏的冷雨,临街的土屋木楼檐下垂着不断线的雨水。那个40多岁的藏族妇女就那样无助地躺在垂着雨水的屋檐下。最初我们看见她的时候还以为是谁在屋檐下扔了一大堆烂牛毛毡。下面是路面积水,上面是屋檐滴水,旁边还放着亮晶晶的手摇转经筒,而她则整个儿蜷缩在湿漉漉脏乎乎的牛毛毡里半天才蠕动一下。女儿在当街的雨水里一动不动站了老半天,看得出她是被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深深触动了。哦,原来是一个乞丐!一路上见惯了社会另一面的我拉了女儿一把。女儿一抬头,我就看见她眼眶里已经噙满了泪水。从她的目光中我似乎读到一种善良对冷漠、纯真对世故的谴责。我心里突地一跳,但仍然替自己找到了借口:走啊,人在旅途是管不了这种事情的。我看见女儿的目光马上就黯然了。不过走出几步她忽然又踅了回去,在那妇女身边放下一只新买的烧饼和一包涪陵榨菜。然后我们父女一道走在郎木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