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49年,祖光受周总理召唤从国外回到北京建设祖国,第一件事就是交给他的好朋友邓季惺、陈铭德夫妇一笔钱买家具,先寄放在他们家中,后买房。邓季惺大姐和丈夫陈铭德是新民晚报的老板。刚刚解放,他们夫妇住在西城石碑胡同一个四合院里,这房子好漂亮啊!前廊,后厦,走廊,游廊,满院子花草。我觉得北京的四合院是最舒服的房子。 当时很多作家买房。艾青买的是在东城豆腐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八个样板戏,她在与文艺界人士交往,进行戏剧改革的同时,给人改名也成了她的最大兴趣。她给当过我们评剧院领导,后调北京京剧院当领导的薛恩厚,改名为薛今厚;给京剧演员钱浩梁改名浩亮;给钢琴家殷承宗改名殷诫忠,还给很多人改过名,当时很轰动。  相似文献   
3.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4.
我与石景山     
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半个世纪,北京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很多。有一个地方,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但每当想起那里的人和事,一种温暖亲切的情感便涌上心头。这就是北京西郊的石景山。  相似文献   
5.
我为一位老姐妹做了主婚人,心里为她祝福。 从这件喜事,引出一段悲惨的回忆。那是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全国人民苦难深重。我正在青岛西镇、东镇的戏院子唱戏。这地方是水陆码头,本是养艺人的地方,因为政治形势紧张,先是小日本后是大老美水兵,又加上狗腿子、汉奸欺负我们,市面买卖家不下板儿,老百姓关门闭户。戏院子、饭馆子都散了,歇了业。失业挨饿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财主老板勾结日本汉奸,抓男青年去东北当劳工,抓女青年去兵营慰劳皇军。满街的哭嚎声,大卡车上装满了抓走的男女青年,吓得女孩们都不敢梳洗打扮。时时刻刻担心受怕,当亡国奴真惨!那些日子是在刀尖上过来  相似文献   
6.
<正>十年以前,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委托我协助整理回忆录,并着手撰写他们的传记。吴先生好几次翻箱倒柜,把许多原始文件交托我整理。其中,在一些1957年"首都艺术界整风办  相似文献   
7.
<正>不通世故、不习劳作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其劳动改造过程中曾闹出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那时,溥仪属全国政协劳改队,我属中国评剧院劳改队,都在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大家上下班中午休息吃饭,甚至买早点都能碰上。  相似文献   
8.
我和书     
在北京天桥小戏园子唱戏,真是长知识、见世面,也招龙引凤啊!著名教授侯仁之、吴组缃,以及从美国回来的老舍先生,还有赵树理先生等,那时,都深入到社会底层,向民间艺人学习。他们带着学生看天桥小戏园子,听小戏棚子里的说书,看什样杂耍。侯仁之、吴组缃先生还带学生来我住的小房子参观。他们发现我窗台上有一排小人书,觉得奇怪,便问:“凤霞,你摆这么多小人书是……”我看出侯先生不明白,说:“这书是我看的。”侯先生惊奇地说:“怎么,你看小人书?”我说;“是,因为我不认字,不会看字书。”侯先生很同情我,说:“你爱书,好。努力学会认字吧,我相信…  相似文献   
9.
天桥杂趣     
旧时,北京的戏院子多。以珠市口为界分街南、街北;街南是天桥一带,街北是从前门到大栅栏等地。街南天桥是贫民地区穷人娱乐的地方,街北算是高等人娱乐的地方。北京出了不少好演员。我虽是戏曲演员,从小唱戏,对历史没有研究,但只知道来北京唱红了才算好演员。但在街南天桥唱了戏,就不能进街北戏院了。 天桥戏院子一家挨一家;天乐戏院、小桃园戏院、万胜轩戏院、小小戏院、吉祥戏院。天桥的戏院子大都是铁罩棚,没有楼,观众坐长板凳,大门口进来可看见台上戏。因为是流水坐。门口有一个大斗,观众看看台上的戏。喜欢进去向斗内扔一毛钱,就可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