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仲汇先生在《古钱》中说:“明代也铸了一些特别厚重的小钱,多集中在永乐至天启年间……厚度约为普通钱的一倍……重量为5~7g……很可能是开炉时的初铸品”。  相似文献   
2.
明喜宗天启元年二月(公元1621年)颁天启钱式,小平如泰昌。分小平、折二、折十、背复杂、品类甚多。其中有一种背铸有“日、月”纹,目前仅见有折二和折十两种,而折二尚是初见,各专业书刊都未见其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阿克苏局在咸丰三年八月(公元1853年)遵旨开铸八成当十钱,二成当五十钱。当十钱枚重一钱五分(约合5.59g),当五十钱枚重二钱五分(约合9.23g)。第二年初规定六成铸当十,二成铸当五十,二成铸当百,这时的当五十钱改重四钱二分(约合15.66g),当百枚重六钱五分(约合24.24g)。直至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正月,决定回收当五十、当百大钱,然后改铸当十,并计划在五个月内全部改铸完毕。  相似文献   
4.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户部曾特铸一套标准钱颁发各省(称部颁样钱),要求各地照此式铸造,以达到统一全国货币的目的,结束了咸丰时期制钱紊乱的局面。部颁样钱,小平钱直径26毫米,枚重5克以上。因当时的经济状况不良,铸钱严重亏损,工部宝源局的小平钱仅3克左右,而且铸量很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铜雕母之冠是明代嘉靖通宝背十·一两,现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博物院。此泉是南京博物院举办建院50周年(1983年)展览时,被上海钱币鉴定专家孙仲汇先生首次发现,并被在场人员论定为铜雕母。这枚嘉靖通宝背十·一两铜雕母,估计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仿洪武五等钱制时进呈的钱样,尚未用来翻铸母钱,其正面为楷书“嘉靖通宝”,靖字偏旁立字倾斜,人称斜立靖,背穿上为“十”字,穿右为“一两”二字,其文字与斜立靖小平钱完全相同,如出自一人之手。黄铜质,呈金黄色,字口如斩,刻工极精(图1)。嘉靖钱主要在当时的两京(今南京和北京)铸造。据…  相似文献   
6.
明光宗朱常洛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卒朱由校接位,是为熹宗。泰昌年间,并未铸钱,现在见到的泰吕通宝.是熹宗天启元年令两京及各处补铸的。泰昌元年十二月,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上奏曰:泰昌年号已广播天下,故而应铸泰昌钱。次年,上准奏,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壬戍,颁泰昌钱式,补铸泰吕通宝一年。  相似文献   
7.
8.
张金雷 《安徽钱币》2005,(3):24-24,8
明朝自洪武后期推行宝钞制,禁用铜钱,直至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才恢复铸造年号钱——弘治通宝。  相似文献   
9.
在《安徽钱币》2003年第4期有吴先生和周先生撰文介绍宝泉、宝源局的同治通宝,称其为部颁样钱及大样钱。实误,应该称其为大制钱,或者称其为内廷大制钱。  相似文献   
10.
光绪初年,京城户部宝泉局铸行一套标准制钱(计十八种),颁发给各地方钱局,遵旨照式鼓铸。这批标准制钱又称作部颁样钱,目前可见到宝陕、宝福、宝晋等,其钱径为27毫米左右,枚重6克上下,铜质精纯。笔者仅有宝晋局的光绪通宝部颁样钱(如图1所示)。实际上,各钱局只能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