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皓 《安徽史学》2018,(2):96-108
1935年之胡恩溥、白逾桓被暗杀事件,是“日本天津军的谋略”,目的是将国民政府赖以维持统治华北的有关机关、人员和军队从华北赶走.事件发生后,双方舆论展开对阵,双方人员展开一场严重的交涉.中方舆论含蓄地指出事件为日方所为,日伪舆论和驻屯军、关东军及驻华使节竭力“论证”为蓝衣社所为.日军以武力为手段,采取三步走,迫使国民政府撤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和其他官员以及中央军.国民政府虽然接受了这些要求,但是拒绝承担日军强加的责任.胡白事件本来是日军制造的,它在企图得逞后不再逼迫由国民政府来承担,胡白事件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2.
1935年5月至7月之华北事变,是日军企图侵占华北的重要一环,蒋介石由"委曲忍让"而"隐忍至此"。一方面,他要集中精力解决西南问题而对日"委曲忍让",由何应钦出面对日交涉。他指示何应钦对于日军提出的于学忠等人撤职、中央军撤出华北等一系列问题以"自动实行"方式加以接受,不能给予"任何书面之承诺",出现了特殊的外交文件《何梅协定》。另一方面,蒋介石只能"隐忍至此",对于日军要求将停战区扩至平津地区、华北人事等附带事项须按照日方意思处理等问题拒绝接受,并考虑下"最后之牺牲"的决心。何应钦比较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处理方针,日军因基本企图得逞而表示河北问题"告一段落"。蒋介石认为自己有效地应对了华北事变,并认为比起处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来说较易些。  相似文献   
3.
盛世才治新时期,新疆局势渐趋稳定后,他效仿中共基层民主建政做法,使新疆基层政权革新初步凸显中共政治民主化色彩。在县级政权,盛世才效仿中共民主集中制原则,设置县政务委员会,民主议决与执行;在县级以下政权建设中推行区村制、民主选举区村长、实施村代表会制。通过借鉴中共基层民主建政经验,盛世才不仅首次健全了新疆基层政权体系,而且率先引入了中共政治民主化的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班禅返藏问题,不仅是十世班禅自己的问题,也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大核心问题。他首先争取中共中央对自己地位的承认,提出解决班禅问题的方案和意见;接着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使班禅问题的解决在协议中规定下来。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他又采取积极措施使书面规定得到具体实现,顺利返藏。班禅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与正确的方针、步骤,十世班禅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1949—1951年间,美国策划达赖喇嘛出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起初,美国反对达赖喇嘛离藏,支持噶厦抵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美国后来认识到不可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因而要求达赖喇嘛流亡锡兰或泰国,不得已时到美国"避难"。《十七条协议》公布后,美国反对达赖喇嘛返回拉萨,要求达赖喇嘛在靠近西藏的地区流亡或"访问"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达赖喇嘛最终返回西藏并通电拥护《十七条协议》。美国的企图必然破灭,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张皓 《神州》2013,(17):78-78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命及其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重点就房屋建筑设计环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考察、论述了1928年至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法四次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本质,认为;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的结果决定了国民政府中枢制度的面貌和政府组织法的内容,因之使得组织法的炮制者未着力于理论、制度上的探讨,使得依据组织法建立中枢机构在制度上矛盾、混乱,使得组织法变成一个花样不断翻新的政治装饰品。最后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长期不能满足全国人民中一个有影响的集团的重要而迫切的愿望,就可能产生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8.
9.
王涵  张皓 《民国档案》2017,(4):111-121
1939年11月至次年2月的桂南会战期间,蒋介石与以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围绕控制广西与反控制问题展开了争论与博弈,并最终影响了战局的成败.会战初期,蒋、白二人对究竟是调桂系军队回援还是中央军入援问题分歧严重,致使没能及时增援前线,南宁、昆仑关等要地失陷.尔后,迫于形势,桂系妥协,中央军势力得以首次进入广西,攻克昆仑关.但蒋、白二人又对南宁反攻战的布置多有分歧,战机贻误,宾阳战斗惨败,未能克复南宁.会战后,蒋介石主持柳州军事会议,诿过于白崇禧,将其降级处分,其后撤销桂林行营,褫夺了白崇禧的兵权.  相似文献   
10.
张皓 《史学集刊》2023,(3):4-21
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东北战场之敌我态势发生转变。歼灭国民党军8000人的新开岭战役,终结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发展态势。第一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辑安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开始改变敌主动、我被动的态势。第二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运动战和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变这一态势。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包围德惠、袭取长春后,国民党军开始被动挨打。1947年的夏季攻势,使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等据点,东北解放已成定局。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由主动变为被动,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变主动,掌握了东北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