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的徐启雄,因在绘画领域创下的辉煌成绩,成为当时“全国画界最红的青年画家”之一,被画界评论家称赞为“现代美人画的奠基人”……可是,突然间的一场政治风波,他转眼竟成为全国美术界第一个“反面典型”。紧接着,他被调离人民日报社,又调离北京。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徐启雄又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被批判的?而这种打击对他来说,究竟是祸是福?  相似文献   
2.
马寅初具有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风骨和气度.当举国均在批判他的<新人口论>时,他却毫不动摇地捍卫着真理.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冲击下,马寅初从未低下头颅,决不屈从一时的政治压力.他一再声明: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果像现在这样不加控制,任其盲目发展下去,它必将给我们的国家和党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完全被动的局面!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20,(1):100-107
正在现当代哲人中,汪子嵩与他的老师贺麟都曾备受中国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他们的学识、成果有关:汪子嵩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深有造诣,其主持撰写的《希腊哲学史》称得上中国迄今为止研究古希腊哲学史的最重要著作;贺麟则是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其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被誉为西方名著在学术界影响持续最久、迄今不衰的首选译作。  相似文献   
4.
阎秉华,1917年6月28日生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民盟中央退休干部。曾与梁漱溟、熊十力长期交往。受梁漱溟委托,与丈夫李渊庭一起编著出版了《梁漱溟先生年谱》,整理出版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等书。近期,本刊特约作者张建安先生对阎秉华老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14,(6):129-135
正与张宗昌的交锋成舍我,生于江苏,长于安徽,是民国有名的报人。他有正义感,刚正不屈,自强不息,即便遇到军阀、巨奸,也毫不放弃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因此在办报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风险,创造了很多了不起的传奇。他与军阀张宗昌的交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成舍我在1924年、1925年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一人办三报的报人。此时,张宗昌正在四处攻伐,既是一位无恶  相似文献   
6.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12,(3):84-101
金克木,安徽寿县人,1912年生,2000年逝世。他与沈从文一样,最高学历也是小学毕业。如果论志向高远、心怀天下,金克木不及梁漱溟;论儒学功底、雍容典雅,金克木不及钱穆;论文学成就、文物研究,金克木不及沈从文;但论起知识渊博、中外融通,金克木可执天下学界之牛耳。  相似文献   
7.
马士弘:我虽然已经102岁,但我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你还专程从北京过来采访。张建安:您过谦了。我事先通过报刊、网络,对您做过一些了解。知道您在八年抗战中跟日本人打了很多硬仗。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多次重大战役您都参加了,还受过伤,起义时您是国民党少将。您有许多坎坷、传奇的经历。我采访您,并不是看有名没名,而是觉得采访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30年代,《民生报》因一则贪污报道而得罪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及行政院政务处长彭学沛。面对强大的对立面,报人成舍我毫不退缩,即使人被监禁,报纸被查封,他仍坚持认为:“‘言论自由’固可为‘国家自由’而牺牲……但非法摧残决不能不依法抗争。”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著名的“彭成案”及“《民生报》被封事件”,藉此介绍一段凸显“舆论监督”作用的如烟往事。  相似文献   
9.
正赵洛,1925年出生,安徽太湖人,文史学者。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处、北京大众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工作,曾担任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出版有《北京古籍丛书》《北京历史地图集》等数十个品种。著作有《赵洛讲北京》《京城偶记》《诗人赵文楷》《情系京华》等。天台里赵家张建安:赵老,以前常听您说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1977年的冬天,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投入到求学大军当中。陕西泾阳,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正颤颤抖抖地在本子上写字,他记了一辈子日记,如今一只眼睛已看不见,但仍然坚持每天摸着写一点,并诵读几句外文。妹妹与他闲聊,说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英语课。他着急地问:"为什么?"妹妹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