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从反法西斯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到1948年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延续了近四年之久的时间。与通过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政权的俄国十月革命或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长期国内战争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有采取急风骤雨式的革命行动,砸碎旧的国家机器,而是比较平稳地、逐步地剥夺资产阶级手中的权力,最后完全战胜资产阶级,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笔者把这种有别于“暴烈”方式的逐步演进的方式称作渐进的方式。这是东欧国家由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个主要历史特点。东欧无产阶级是怎样通过渐进的革命形式夺取国家政权的,这种渐进方式为何能以在东欧获得成功,我们应怎样评价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系统研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给欧洲尤其是东南欧的政治局势带来巨大影响。英法绥靖主义的政策使罗马尼亚政府和国内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感到孤立和无所适从,亲德势力则趁机发展。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向罗马尼亚施加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迫使罗马尼亚政府逐步屈从于它。1940年8月30日,德国法西斯把“维也纳裁决”强加于罗马尼亚,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面积四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的领土划给霍尔蒂匈牙利。罗马尼亚丢失大片领土造成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国王卡罗尔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危机,支持  相似文献   
3.
康春林 《世界历史》2001,1(4):44-51
在战后东欧史的研究中,对原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开国领袖帕特拉什卡努被害的问题涉及甚少。战后罗马尼亚共产党前后两任总书记乔治乌一德治和齐奥塞斯库当政时期,罗马尼亚的史学研究弥漫着歌舞升平的景象,只能在一些虚浮不实的史书中,寻得几行有关1968年罗共中央为帕特拉什卡努平反的记叙。苏联、中国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一般尊重罗马尼亚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今天,反思一下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康春林 《史学集刊》2003,20(2):57-64
苏军过境援捷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向波兰、罗马尼亚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苏联在30年代实行了既促进欧洲集体安全体制,又努力改善和恢复与德国合作的双向选择政策,最终在30年代末达成与德国合作的苏德条约。它在苏德条约后向东欧扩张领土的事实,证明苏军过境的大国霸权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苏联和美国为双方代表的东西方冷战,是战后20多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东西方在东欧问题上的剧烈冲突是冷战的主要起因,这场冲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场世界性冲突。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步伐来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英国唯物主义的创造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在欧洲史学思想史上占据什么地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方面,问题涉及这样一位大思想家,他参与我们论述的领域的思想运动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密切注意。另一方面,如众所周知,历史学不仅被培根纳入由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于第二战场的巴尔干方案,是一个未被实施的方案,但它一直牵动着英美苏三国的神经中枢,反映出其间在一些重大问题包括东欧政治前途上的利害关系。方案从酝酿形成到最后收场,大约经历了3年时间。从方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围绕着方案的外交斗争,可以将它分为3个阶段:酝酿形成阶段,从苏德战争开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力争实施阶段,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到德黑兰会议;最后坚持阶段,从德黑  相似文献   
8.
1875年7月,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农民相继举行的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武装起义,得到了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的支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摆脱土耳其的压迫,掀起了解放斗争的高潮。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资本主义列强英、俄、奥匈、德、法、意等国立即把目光集中在这一动荡不安的地区。它们对这一地区的干预和争夺使由来已久的所谓“东方问题”再次出现了危机。看一看这次危机期间罗马尼亚和俄国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不是没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