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有关资料介绍,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麦克康拿尔和伯里两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大白鼠出生以后分成两组,对一组限制其吸乳,人为地使这些幼鼠造成营养不良;30天后,将它们处死,认真检查其脑,发现限制吸乳组的脑细胞明显小于营养正常的对照组的脑细胞。他们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个实验:在限制吸乳30天后,便不再加任何限制;而在第80天将其处死,再检查其脑,发现其脑发育的缺陷大多数依然存在。这说明幼时营养不良造成的脑发育缺陷,即使后来加强营养,也难以弥补。这一实验给人体科学家以极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法国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上街,过马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恰在这时,一辆小汽车突然飞速而来,虽然司机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是孩子还是吓得惊慌失措地倒在地上。这时,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拉开车门走出来。司机感觉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却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厉地责怪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是你自己的错。”然后责令孩子向司机道歉。最后,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法国,曾经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国妇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一次家教调查中,得到了这样两组数字:(1)100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其中全托的48%,日托的52%;家长在接送孩子途中,能经常跟孩子谈心的占38%,反之占62%;回家后,父母能经常陪着孩子谈话的占26%,能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占19%,能指导孩子看少儿电视节目的占11%,还剩44%的是家长与孩子很少有交流的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3日,国人熟悉的邓亚萍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112次会议上,这次出现,她不再是乒坛猛将,而是一个口才出众,英语水平超群的演讲者,她那神采飞扬的风度和流利的英语陈述,为北京申奥递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邓亚萍何以如此出色?请看——  相似文献   
5.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品行才干能出众超群。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许多家长的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面对不尽人意的现实,许多家长常常怨天尤人,一味地责备子女,抱怨社会,却很少检查他们自身的问题。当然,影响孩子的品行塑造、成长、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主体,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女孩,大家都认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刚入学,被教师看作“笨”孩子,后来被迫转学;初二时第一次物理小测验,她只得了四十几分;当时学校组织的周末奥赛班的辅导,她不止一次地逃过学……然而,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家长不是盲目地责备、不择方式地施加压力,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的成绩一步步提高,到高三时,她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回了一等奖、女生特别奖,并被保送北大物理系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家长从不反对她玩,更不逼她学习。受爸爸影响,她成了漫画迷、电子游戏迷、“三国”迷、金庸迷……但这些从不耽误她的学业。2001年她以在校生的身份申请到美国去攻读物理学博士,结果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佐治亚理工等8所顶尖大学分别寄来了录取通知书,2001年仲夏,她跨进了哈佛大学的大门,开始了她的“攻博”历程。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的男孩女孩,喜欢跟父母在一起玩耍。父母哄他们玩,陪他们玩,使他们开心。然而,当孩子长大一些,就不愿跟父母在一起玩了。如今的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同胞兄弟姐妹,跟谁去玩呢?自然就在家庭之外  相似文献   
8.
家庭,通常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所组成的。常见的中国家庭一般包括夫妻、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家庭中的正当亲情形成了特有的家庭温暖,这种温暖对于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十分必需,非常珍贵的。尤其是一个依赖于家庭而生存的孩子,更需要得到家庭温暖,这种温暖可以哺育孩子茁壮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人,长大以后就会成为冷酷无情的人,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个自幼酷爱读书的女孩,思考能力、认识能力都超出了同龄孩子,许多人称她是神童,然而,由于她博览群书,课堂上,她好向老师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被老师看作是捣乱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就读过几个学校,待遇都是如此。她因为在学校被长时间地罚站而选择过自杀……终于有一天,她选择了辍学,走出校园。她如今生活得怎样?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欺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 遗撼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