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尹凯 《东南文化》2024,(1):131-137+191-192
2022年8月24日,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上正式通过。无论是历经坎坷的修订过程,还是新鲜出炉的定义本身,都已经并将持续在博物馆世界内外引发广泛热议。博物馆新定义巧妙处理了困扰博物馆已久的张力关系,并最终在定义文本中达成了巧妙的平衡。具体而言,“两段式表达”巧妙处理了必选与备选、普遍与多样的关系;一改三年前的激进姿态而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着对潜在变革的预测与引领;首次写进定义的伦理与专业以一种互补关系服务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说博物馆新定义是各方妥协的产物,毋宁说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对“何为博物馆”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生态博物馆概念与理论在法国诞生。直至今日,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探讨和项目实践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作为"第二次博物馆革命",生态博物馆的出现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在社会史运动、地方价值发现、传统博物馆反思、生态环境议题四个方面。具体而言,社会史思潮呼吁重回传统的历史叙事,强调边缘人群的文化价值;地方价值不仅关注地方之于民族重塑的作用,而且还关注地方独特性与民主性进程;传统博物馆在功能与角色反思基础上,实现了从物件博物馆化向地方博物馆化的过渡;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的生态环境议题直接点燃了孕育生态博物馆的历史资源,导致了生态博物馆在法国的最终诞生。  相似文献   
3.
尹凯 《民俗研究》2017,(5):21-28
在现代性与在地性的影响下,"地方"或"地方感"的相关议题日益成为不同学科重要的知识生长点。在遗产与博物馆学领域,作为一种塑造"地方感"的文化工具,生态博物馆在项目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遭遇到了认知社区或乡村的困境。地方的感知并非唯一,而是极具主观性和场景性。乡村个体、乡村集体、地方政府、生态博物馆都有一套解释地方的逻辑视野,这种多元性的地方感知是理解地方、治理地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尹凯 《东南文化》2018,(4):82-89
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当代社会生活领域的理解样式深受后现代阐释的影响。社会结构、生活模式、知识体系等层面的巨变引发了人文科学领域的全面危机与反思,博物馆世界也不例外。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持续发酵和不同研究范式的陆续出现,重新思考博物馆本质与角色的当代博物馆理念应运而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博物馆管理、组织与沟通的角色重置;二是新博物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价值转向。当代博物馆理念的梳理与思考对于理解诸多经验层面上的博物馆现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尹凯 《东南文化》2016,(6):118-122
与欧洲博物馆强调皇家收藏与民众教化的传统不同,美国的博物馆性格立足于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自初创之日起,"教育至上"的性格一直贯穿美国博物馆发展的始终,由此养成的有关博物馆教育议题的思考成为国际博物学界的典范。爱德华·亚历山大在《美国博物馆:创新者和先驱》一书中系统考察了13位美国博物馆领军人物的超前理念和伟大事迹,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强调博物馆教育和公众娱乐的重要性,并在"教育至上"的博物馆性格上达成共识。这些先驱们在博物馆平台上发挥才智、创造典范的经验材料对于理解美国博物馆教育性格生成与演变的具体过程与整体图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尹凯 《东南文化》2022,(1):152-158
近年来,公众之于博物馆的重要性持续攀升,甚至开始居于一种主导性的优先地位.博物馆学界相应地出现了 一系列暗含"公众转向"的话语.基于此,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有四种路径:公众研究路径聚焦存在于博物馆内外的公众群体,以此分别发现公众之于博物馆和博物馆之于公众的价值;沟通关系路径侧重博物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