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958年初夏,陈毅从周恩来手中接过外交部大印时曾向这位兄长讨教,周恩来以“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八字赠之。诚然,外交无小事。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先生昔日戏言:外交官是“国宴上的递菜劝酒人”,政府的“传声筒”罢了,意谓“无权”。虽属自嘲,亦不无道理。但是,军旅记者出身的外交家康矛召在1961年6月却有过一次“未经授权”的大胆、漂亮的外交“先手棋”。  相似文献   
3.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的逝世不但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世界各国友好人士也痛感失去一位伟大的朋友。《1976年1目9日:东京哭泣》一文追述了当年的日本友人对周总理逝世的哀悼之情。  相似文献   
4.
引子 从1972年下半年开始,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思潮斗争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批判实际已超出了原先的范围。毛泽东对张春桥、姚文元明确表示:极“左”思潮少批一点呢。这使得周恩来的种种努力趋于中断。 1972年5月21日──在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的 3天后,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为期1月余的重要会议有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312人参加。5月27日,从毛泽东处归来后,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根据毛主席去年巡视南方谈话中着重提到的中共10次路线斗争问题,要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又一处亮点。其最初接触,则充满了局外人难以想像的谋划、焦虑、猜疑、窥伺、突破和决断,其中不乏戏剧性场面;更因当时国际“两强争霸”和国内“文革”这些特定的大环境,使其举世震惊,永载史册。请读作者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一第一手资料写成的《美国人在华沙追逐中国外交官始末》。  相似文献   
6.
宗道一 《文史精华》2001,(12):33-39
陈毅与周恩来,共和国历史上永远让人铭记的人物。他们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建立了生死之交,一直延续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陈毅在建国后继周恩来出任外交部长是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元帅外交家。“文革”之初,陈毅以过人的胆识直斥极左,因而遭到了“四人帮”之流的无耻攻击与批斗,中国外交工作亦受到极大损失:在此乌云遮日之肘,周恩来为保护陈毅竭尽全力。内中详情请看《“文革”中的陈毅与周恩来》。  相似文献   
7.
1961年4月以来,日本著名女乒乓球运动员栗本(松崎)君代曾六次访问中国,已故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接见了她。在悠悠的15载春秋岁月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忘年友谊,堪称中日友好的一桩佳话。 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用日语对前来参加第26届世乒赛的松崎君代等日本运动员说:“晚上好!” 1961年4月4日下午3时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巍峨壮丽的北京工人体  相似文献   
8.
1973年春夏之交,江青一伙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右倾复辟”的逆流,把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所采取的各项正确政策措施,都诬蔑为“修正主义黑线回潮”,反对批极“左”,坚持要批极右。毛泽东听信了江青、张春桥等人关于所谓“右倾回潮”的汇报,并把它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因而对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思潮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越来越难以容忍。于是,冲突发生了。导火线就是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一处(美国处)副处长张再执笔撰写、后来刊登在新闻司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上的那篇(对尼克松一勃列日涅夫会谈的初步看法》,是谓外交部“153《新情况&;gt;事件”。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多卷本重要文献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集),内容丰富,极具史料价值。但就外交方面的篇章而言,不少题解、注释值得斟酌商榷。  相似文献   
10.
陈宝鎏  宗道一 《百年潮》2012,(10):23-28
在我42年的外交生涯里,其中有12年担任翻译工作。翻译生涯真的很不容易,也真的很幸运。除了没能有机会给毛主席当翻译以外,我几乎给所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当过翻译。一开始作为新人,干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后来随着经验、阅历的增长,成为高级翻译,主要给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胡耀邦等领导人当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