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抗日爱国名将戴安澜将军与贵州安顺曾有一段历史缘份。1941年,戴将军率部赴缅甸远征前.曾驻扎安顺华严洞。现尚健在安顺市电镀工艺厂退休职工、黄埔同学会成员王承厚先生,是戴将军的老部下(当年担任排长),又是小同乡,曾随戴将军驰聘疆场,抗击日冠。解放后他数度回乡,凭吊戴将军的陵墓,探望戴将军的家属,至今还保持着与戴将军子女的通信往来。笔者得王承厚先生热情介绍情况,提供资料,写成此文。改名明志公元1904年11月25日,戴安澜诞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凤和村的一户农民家里。小时,父亲为他取名“衍功”。七岁读私塾,先生…  相似文献   
2.
龙幼安,何许人也?一位悲剧型的高级农艺家;一位贵州农业教育和农科研究的先驱;一位热爱家乡,对家乡农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今年(1995)是幼安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家乡人,我们特撰这篇小文,献给先生的在天之灵。1895年,龙幼安出生于贵州郎岱县(今六枝特区)岩脚镇。未满周岁,父亲因病去世。居编的母亲因子女多无力抚养,幼安三岁被送到贵阳三板桥姨父家。姨父刘显世系贵州有名的军阀。当时任贵州督军省长。膝下无子女.愿意充当幼安的监护人。幼安在贵阳,五岁随家庭教师读“四书”、“五经”,八岁读小学,十二岁(1907…  相似文献   
3.
“四月八”的来历安顺苗族的入黔始祖古博杨鲁(苗语 :杨鲁老人) ,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领袖。有古歌唱道 :古博杨鲁从哪里来?从南京来 ,从南州来。来落脚哪一点?落脚在格罗格桑。格罗格桑原来是一座黑洋大箐 ,那时根本没有今天的贵阳城。古博杨鲁是部落首领 ,又是一位超凡的能人。因而他的部落丰衣足食兴旺发达。另个部落的首领都务看见了 ,表面上不动声色 ,暗地里却起了吞并格罗格桑的野心。7天后 ,都务带领他的部族攻打格罗格桑来了。古博杨鲁吹起牛角号 ,召集族人应战 ,但是寡不敌众 ,眼看就要失守。这时 ,他想起他的一件宝物。…  相似文献   
4.
1990年,我在一篇题名《缘分》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的1988年5月下旬,西南五省区(云、贵、川、藏、桂)作家联谊会在国家级风景区安顺龙宫举行。会上,四川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有一个很精彩的发言。他说四川人有一种“盆地意识”。何谓盆地意识?概括起来是“五个不够”。即“不够开通,不够开化,不够开展,不够开明,不够开放”马老先生以巴金、艾芜、沙汀、郭沫若等川人走出四川,成为享誉海内外著名作家作例子,得出一个结论:“四川出人才,出了四川才是人才。”  相似文献   
6.
1990年,我在一篇题名《缘分》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952年5月,我从二野军大五分校转业到息烽。开始是分在县委组织部。因为跟着喜欢写作的县委书记下乡蹲点,在他的鼓励下写了几篇新闻报道在报纸上发表,才三个月,又调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这段叙述过于简略。我转业到息烽的具体时间是1952年5月5日。5月6日分配工作,因为家庭成份是贫农、本人又是团员,土改运动中表现好,同时转业的12名军大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分在县委组织部。到组织部上班才两天,5月8日,县委书记史可鉴同志就点名要我参加他领导的工作组下乡蹲点。…  相似文献   
7.
彩礼安顺、曾走一带的苗族,把男女婚姻这个终身大事看得比汉族重,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大得多。为了结婚时给女家送彩礼,传统习惯是:男孩从生下地的那天起,当父亲的就要砍下一根竹子,据下三尺六寸长的一武分简。从此,卖鸡要往竹筒里丢点钱,卖蛋要往竹筒里丢点钱,卖包谷、卖辣椒、甚至卖草鞋都要往竹筒里丢点钱。这些钱丢进去就不能取出来。直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结婚办酒时才把竹简破开,将这些有十几二十年的钱取出来作为彩礼钱。如果还不够,或卖牛,或卖猪,或向亲友借贷,当父母的再想别的办法。造条婚姻的第一步是选条。安顺、普…  相似文献   
8.
周青明 《文史天地》2002,(12):58-61
渡功亭在普定县煤洞乡那芮山下,三岔河上游的落东渡口。该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普定这片热土上诞生的一处人文景观。渡功亭其实就是渡工亭,为渡工修建的亭子。乡耆宿丁达三老先生在题书亭额时,嫌其名不雅,将工改为功。一字之变,这座亭子旌前励后、永志缅怀的涵义就昭然于世了。  相似文献   
9.
在安顺地区召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以及他慷慨激昂的发言打动了我。这位夺人名叫薛裕光,黄埔第十期军官班学员,今年已经77岁,家住安顺市西街一条名叫大梨树的巷子里。提起抗日,薛老(笔者对他的尊称)有些忿然:“有一种说法:抗战八年,贵州始终处于大后方。即使最后一年,日本人也只打到贵州的大门口——独山县。其言下之意是:抗日战争中,仿佛我们贵州人是躲在空空头过日子,没有直接参加抗日。更令人不解的是:今年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全国各地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发言和播映了不少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