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都是出身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著名史学家,都曾师从黄侃,得到黄侃的赞赏。但他们从北大毕业后,与黄侃关系亲疏不一。金毓黻与黄侃关系最笃,范文澜次之,傅斯年最淡。傅斯年、范文澜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史学发展之两翼,且在各自的学术机关居于领导地位。金毓黻与他们二人均有交往,对其学术亦有自己的评论,治学能谨守绳尺,本师说以为学,依违于二人之间。但国学功底深厚,重视民族气节以及对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是他们立身行事以及学术著述的共同特点,反映了早年共同的师承对其学术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希祖是我国20世纪前期的一位重要史学家,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中央大学史学系担任系主任多年,为中国史学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他继承和发展了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在许多史学领域均具有精深造诣。本文论述了他的史学成就,求真与致用相统一的史学思想以及他的治史特色、治史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周文玖 《古籍研究》2002,(4):126-12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培华同志编的《史记读本》,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为大学历史系史学名选读的教材而编撰的,适合历史学本科高年级学生选修《史记》之用,对史学爱好及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史记》亦甚有帮助。它既充分吸收了《史记》研究的优秀成果,又包含编对这部史学名的独到见识,是一本颇有特色的《史记》读本。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学术关系。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 ,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标志着 2 0世纪 6 0年代初教育部规划的中国史学史教材的完成。教材是建设一门学科的基础工程 ,教材的水平 ,反映着一门学科的成熟的程度。为写好这部教材 ,白寿彝先生辛勤探索了 40年 ,终于在他晚年 ,由他的学生执笔完成 ,可谓是“辛勤探索四十年 ,汇聚心血两代人”。白寿彝先生在该书《题记》中 ,深情地叙述了这本书的编写经过 ,反映出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历程。这部教材的编写 ,肇始于 1 96 1年。这年教育部召开的文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梁启超、胡适、郭沫若是中国史学近代转型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家。他们先后引领了三大史学思潮,体现了史学近代转型的阶段性进步。他们都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旨趣,在多个学术领域尽显才华,是"球形的发展"式的天才学者。他们之间还有学术关联,彼此之间存在不少学术争论,又反映出其治史特点的差异。胡适、郭沫若均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梁、胡有直接的学术交往,梁、郭则没有。胡、郭的学术交往反复曲折,学术论争中夹杂着政治和个人义气的因素。文章最后对近年来贬损郭沫若史学地位的倾向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周文玖 《史学月刊》2002,(8):95-100,104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 2 0世纪历史文学研究的历程 ,把 2 0世纪史家关于历史文学的观点归纳为三种 :一是强调科学性而不主张使用文学笔法 ,代表人物是陈垣、何炳松 ;二是强调历史写作的艺术性 ,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张荫麟 ;三是既强调科学性 ,又重视艺术性 ,提出“准确、凝练、生动”的历史文学原则 ,代表人物是白寿彝。认为应当继承和发扬 2 0世纪史家在历史著述方面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王国维的讲义名称还是《古史新证》 ,此由来薰阁手稿影印本可资证明。文后附有唐兰先生为手稿影印本写的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归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自觉研究,并取得切实的成绩;2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史学史分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进展;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二是对新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即继续扩展研究内容;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在历史学专业的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