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中亚地区流传了几百年,尔后又传入欧洲。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渐改变,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中国观”的影响,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化误读事例,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几部重要作品中对三代以前中国帝王世系的记录 ,来了解耶稣会士研究中国上古史所可能依据的中文资料 ,以为评价 17— 18世纪欧洲人有关中国上古史和编年史的讨论奠定一个文献基础。分析结果显示 ,耶稣会士所提供的中国上古史知识并非如他们自称 ,出自儒家经典和官方正史 ,而是来自宋代以后出现的不入流的编年史书。这说明耶稣会士为欧洲人构建的中国历史知识基础并不牢靠 ,而这成为启蒙时代的欧洲人误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在清初杨光先“历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祖白及其作品《天学传概》的思想特点以及成因,并以《天学传概》所持之“中国人西来说”为切入点,讨论天主教在晚明前清中刁社会的深入程度问题,以及基督宗教社会关於世界年代体系的传统知识对中国教外士人的一般性影响。这是西方知识在传统社会中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改变中国人观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西方中国学研究纷纷致力于以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国中心论等视角来瓦解从前居统治地位的西方中心视角,目前又流行互动比较的视角,而且偏爱比较晚明前清与同时期欧洲的关系,但比较中总是忽略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美国学者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一书所作的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即存在这种不足,并且这种状况在西方学者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发生在万历末期南京和崇祯时期福建的两次有官方背景的天主教事件为研究对象,将两次事件中留下的官方文告与同一时期士人反对天主教的文章进行横比,再以之与前後朝代官方反对民间宗教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纵比,分析出晚明政府对待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服从於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当政府认为其不危害社会时,可以容忍,反之则倾向於加以限制,其中并不包含明确的是否文化异端的考虑。因此,虽然晚明政府对一个团体之社会价值的认定有很大主观性和偏见,但也不能认为晚明中国政府习惯於排斥外来文化和宗教。  相似文献   
7.
吴莉苇 《世界历史》2004,1(3):91-100
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是一场文化争论 ,同时也与许多权力冲突交织纠葛。礼仪之争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向为论者喜道。关于后者 ,虽然很少有人会单纯视礼仪之争为文化争论 ,但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这场争论的权力冲突内涵。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传教士间的派系斗争、传教士与罗马教会的矛盾、和耶稣会士在欧洲的敌对势力如何助长争议恶化形势的论述 ,以此说明礼仪之争中权力冲突的分量甚至超过文化争论 ,称之为一场传教士间的冲突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1633—1642年间因中国祭祀礼仪而在来华传教士和罗马教会中引起的礼仪之争始终伴随着各个团体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并不因有无礼仪之争而存亡,但它们却深刻影响礼仪之争的形势并成为礼仪之争难以剥离的成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罗马的判决经常被一个团体当然地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康熙谕旨也曾被耶稣会士奉为最有公信力的证据,而当礼仪之争发展到康熙皇帝与教廷使节直接对峙时,即使所有在华传教士停止冲突,争执也无法平息甚至越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9.
《白银资本》目前在国内理论界享有盛誉.但也有人质疑其经济史内容的有效与可靠。此书一些结构性欠缺影响了其以“全球视野”为核心的论证体系的落实,从而削弱了此书的理论号召力。对此书理论价值的过誉或脱离其理论框架抨击所述内容有失片面.但却颇能代表国内史学界认识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状况。看待西方理论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中国史学界的内部隔膜是导致对西方理论态度失衡的重要原因。2、推荐者应重视对所引介理论的实际研究效果作出可靠分析。3、引进批判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时,不能轻视“现代化”对中国学术谱系的深刻影响。4、注意中西学术思维的差异.西方学者好以自我创新为主旨,中国学者惯以整体之力建构普适性理论。5、应认识到西方学术界得以活跃的观念性和制度性原因,并择善用之。  相似文献   
10.
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明前清时期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中有关《山海经》的零星内容反映出这些欧洲传教士与时代变局相关的心态变化。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地理类作品随着其世界观念的更新而从传说与实证并存向实证性内容居主导转变,礼仪之争使在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针对中国人的迎合向针对欧洲人的特别宣传转变。受这两种变化驱使,传教士看待《山海经》时从认可和吸收变为轻蔑与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