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燕 《近代史研究》2006,15(3):125-139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制定出一些现代化的法律,但落实到基层司法个案的审理,却谈不上什么法制现代化和法制国家建设。这一过渡时期,也出现了难以一言蔽之的涉共案件。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来说明那段时期县级司法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吴燕 《南京史志》2023,(24):82-84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各学科教学都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当前教学理念着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认知正在不断完善,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政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英国加紧对西藏侵略,策动西藏分裂,川边、滇边政局随之动荡.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军西征平叛.西征对初创的共和国是有力支持,它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团结,推动了边藏地区的近代化转变,为后来边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尹昌衡作为川省都督,在川内政局未稳之际,不按常理出牌,主动提出远走他方征战,除去其对国家的责任感外,成渝政争、川滇矛盾、利益争取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因素,但多重因素的驱使并不能消减西征的功劳.西征的胜利说明尹的战略战术是成功的,他调动人、财、物各种因素,运用攻心和实战的软硬两手,初战即捷,并且出战年余就获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理想与现实: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燕 《近代史研究》2008,(4):107-12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最高司法当局一直勉力争取中央统一解决地方司法经费,1940年拟议多年的议案终于付诸实施。这一过程曲折迂回,起伏跌宕。统治者对司法建设的复杂认知,国家经济实力和战时环境,利益重新分割的矛盾,监督制度的落空,都对地方司法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形成窒碍,最终使划拨经费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时期,最高司法行政当局力图对县级司法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县法院的普及.四川各县司法机构在省高院的部署下实施了改革.在人事任命上,提高了任职资格,采用新标准对既有人员进行甄别审定,采用考核录用的办法吸收新增人员,对未达标者进行培训,并建立一套常规考核办法.虽然经过努力改革目的部分得到实现,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许多因素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改革计划不切实际,合格的司法人员短缺,人员质量和数量的矛盾未能妥善解决等等,使得县司法处和县法院的建立一再拖延.另外,制度之间的冲突、围绕人事权力的争斗也消减了执行的力度.在监督方面,虽然最高司法当局规定了巡查制度和常规监督管理制度,但地方以种种应付手段使监督多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6.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的发展,可见国家领导人的法治观念对社会、法律及两者的现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发展了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在法律与治国、法律与政党、法律与政策、民族与法制关系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江泽民法治观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两次用全会文件和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肯定了"依法治国"的权威地位。近20多年来,中国立法的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依法治国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公民的法制观念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我的人生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选  吴燕 《百年潮》2006,(2):16-20
19岁,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甘愿承受垦荒的艰辛;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几乎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他软件硬件双修的事业灵感,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了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他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坚持以技术推动产业,成为科教兴国的先锋人物。他一生病魔缠身,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出发点,借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最重要的谴责小说《孽海花》中的异国想象图谱进行细读分析。分析发现,文本对日本、德国及俄国的想象性呈现,是以各不相同的叙事策略组织构建起来的。这些细微的差异在文本深层拓开了另一重空间,使我们得以窥见晚清中西文化碰撞中知识分子躁郁难安的心态,他们如何试图于本国文化传统与他者强势文化之间获得转圜余地,相应地确定自处的可能范围,同时借文本表述舒缓对他者的仰慕及憎厌交糅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9.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坚韧性和持久性,斗争时间延续之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农民革命史上所罕见,而斗争之悲壮惨烈,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18日,《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地方志工作进入依法修志的新阶段。2009年1月,《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出台,对于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