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一苇 《古今谈》2002,(1):30-35
款,指篆刻的边款。人创作篆刻,一般都喜欢弄点笔墨,因此边款由镌刻创作年月、为准刻、刻姓名,发展到刻上几句诗,使篆刻作品更添彩。到了丁敬和浙派的时代,这样的边款已是习见,是很平常的了。浙派的边款都有自己的特色,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2.
叶一苇 《古今谈》2001,(2):67-69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为东莱先生,为南宋名理学家。他综合当时各家学说,倡导致用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成为独立学派——婺学,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  相似文献   
3.
叶一苇 《古今谈》2004,(3):26-29
我住在乡间,友人王文政先生送给我一部《随园诗话》,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每一段均有白话译文,所引古诗亦译成白话,让读者可以对照阅读。以前,我读过《随园诗话》两次,很感兴趣。这次对照阅读,读所译诗却感到索然乏味。细细揣摩,得出一个结论是:格律诗不好译。  相似文献   
4.
叶一苇 《古今谈》2002,(3):23-27
综观中国的印学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浙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祥地。这是由于在篆刻艺术发轫、发展的关键时刻,诸如下列问题,浙江印人都作了有力的答复,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感读沙翁     
叶一苇 《古今谈》2007,(4):35-37
文怀沙先生,今年98岁,身体健朗,银须飘飘,目光炯炯,步履轻松,谈笑风生。飞洋过海,奔走西东,乐而不倦;静下心来,落笔千言,倚马可待。不谈他的学问涵蕴古今,只说他的身心健康,已是人们“仰止”的“高山”!  相似文献   
6.
忆盛配     
叶一苇 《古今谈》2004,(2):23-24
盛配(1909—2001),字山带,浙江温岭人。早年曾随鲁迅先生赴厦门大学求学。1932年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师和校长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7.
叶一苇 《古今谈》2005,(1):23-2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招山没有仙,而以独有的人文历史文化闻名于远近,而且给武义人以深远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8.
叶一苇 《古今谈》2001,(4):38-41
若说浙派篆刻的艺术特点,用“看似平常实奇崛”这一诗句(王安石句)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由于“平常”,易于使更多的人接受;“奇崛”能够引人入胜,所以浙派学众,历史久。它能把“平常”与“奇崛”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融沿于“似”与“实”的巧妙之中,这种辩证的统一,更耐人寻味。本就“刀”、“笔”、“款”三个方面来论述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叶一苇 《古今谈》2009,(3):19-20
我非常激动地感谢我们文史馆的领导。高温的时间里他们从杭州到武义来,同武义的领导商量要召开这次研讨会,我心里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喜,一种是惧。据我所知,文史馆为馆员个人开研讨会这是第一次。为此我感谢省文史馆、省书协、西泠印社、美术报对这次研讨会的支持。再是要感谢许多专家、朋友在高温的气候下写文章,挥汗写文章是不容易的,我心里面是十分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10.
略说六言诗     
叶一苇 《古今谈》2002,(2):38-41
《陔余丛考》说:“任昉云:六言始于汉谷永,然刘勰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今按《毛诗》:‘谓尔迁于王都,日予未有室家’等句,已开其端,则不始于谷永矣。或谷永本此体创为全篇,遂自成一家,然永六言诗今不传。”从这个资料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六言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