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乐宋耿洛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78年春,南乐县福坎公社宋耿洛大队社员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一座。同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我们在配合该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中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工作。因其处为一古墓群,故将此墓定名为一号墓。这座墓构造讲究,出土器物丰富,为豫北地区已发现的古墓中所少见。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寇准题书日月联史国强寇准,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官居相位,是北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据史籍记载,寇准为官期间曾四次到过南乐县,其中一次还在南乐留下了里迹,这就是与濮阳回銮碑齐名的仓颉庙“日月联”。仓颉庙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处,规模宏大,始建于...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2年第2期读者陈肃勤同志来信,对于一行(张遂)世系有所考订。惟据《旧唐书·张公谨传》,谓公谨有子大象、大业、大安、大素,则可商榷。按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张公谨传》原文为"长子  相似文献   
4.
唐之道,字润甫,生于1880年,河南南乐县人。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上海武装起义,曾任国民军第九师中将师长、北京警备总司令等职。在上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他参与过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和孙中山、蔡锷、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等许多著名人物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5.
1978年冬,安阳地区文管会、南乐县文化馆在南乐县福坎公社宋耿洛村南发掘清理了赫胥陵一号东汉墓(发掘简报见《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墓中出土一件盘龙三足纪年石砚,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带有砚铭和砚值的古砚。堪称稀有艺术珍品,是东汉石雕艺术的瑰宝。砚体采用含蓄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多种雕刻技艺,制成各种图案,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本文仅就此砚的雕刻内容及其技艺试作初步探讨,欠妥之处,恳希指正。  相似文献   
6.
河南南乐出土北朝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3月,河南省南乐县西12.5公里的郭村东卫河道清淤工程中,发现一座古墓,县文化馆元村分馆的同志赶往现场,墓葬已严重破坏,仅收集得部分出土瓷器和铜器。现择要介绍如下。青釉鸡首瓷壶高18、腹径10.5、口径6.2厘米。盘口,直颈,鼓腹,平底。肩部鸡首耸冠引颈,螭形柄;鸡首和柄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鸡冠形系。胎细白。施青釉不到底,釉质晶莹,可见垂釉。肩部饰一周团花  相似文献   
7.
安维峻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正统的封建士大夫,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恪尽职守,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敢于同权臣李鸿章、甚至是慈禧作斗争,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精神,堪称民族脊梁.而面对清廷的覆亡,他恪守儒学的忠孝精神,以精卫填海的执著企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他生不逢辰的悲剧性.他的表现大勇无畏、忠君报国的诗文是近代反帝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值得令人珍惜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明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李三才传》一开头便有“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的记载。大约由于《明史》被做为正史流传下来的缘故,后来的不少书籍在叙述李三才的籍贯时,皆从《明史》之说。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即载李三才为顺天通州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一书中,在李三才条籍贯一栏中就有“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语。对于李三才的籍贯,在古文献记载上说法不一,明朝的“进士题名碑录”就清楚的写有李三才的户籍为陕西武功卫,乡贯为陕西临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河南省南乐县的韩村、郁家村等地发现了一些被称为"河南天目"类型的黑釉瓷器。现将其中几件有代表性的器物简介如下。 1.小口双耳壶(图一) 一件。1980年8月出土于南乐县韩村一北宋墓中。高10.5、最大腹径6厘米。口椭圆,细颈,亚腰,颈部有两手制细耳,轮制圈足。胎质灰白色,施黑  相似文献   
10.
清代流寓乌鲁木齐的文人,前人辑录之外,乾隆至同治年间尚有周恭先、巴尼珲、龙铎、沈峻、林雨化、福庆、王以中父子、曹江、李广滋、张悫田、边士圻、张金、黄家绅、沈琮、富勒珲凝珠、范澍、杨成勋、张文浩、戎继祖、黄治、廉敬、恩泽等均在此创作有诗歌。他们的身份多样,有都统、道员、领队大臣、幕僚、废员、随戍亲属等,而以废员为主。他们的诗作数量多,题材广,众体兼备,内容丰富,为考究清代乌鲁木齐地区的文学、文化活动及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推进对清代新疆汉语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