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闽族的形成和发展福州地区的古代先民,创造了前后相续、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闽族的形成,为福州从而也为福建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进步奠定了基础.至迟在商末周初,福建先民已迈入了青铜时代,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而最先实现这一飞跃的.是福州地区的古闽族人民.1974年至1978年发掘的闽侯县鸿尾乡黄土仑遗址,碳14年代为距今3200年前,即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年.这是福州地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遗址.它出土的大批制作精美的陶器,具有强烈的仿铜器作风,表明它受到了商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相当于商周时期福建地区的土著文化.我们认为,这就是闽族形成期的文化,可称“闽文化”或“闽族文化”.这一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印纹硬陶的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器类繁多、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得见福州某藏家所收一方墓志,知其有存史价值,其碑首题额称《宋故广州提举寺簿曾公墓志》。志文记载的墓主人福州怀安人曾准的家世、出身及个人经历,可补福州地区历史人物记载的不足;人们还可从乌石山摩崖题刻中,进一步追踪到曾准生前的人际交往等资料。为了解宋代福州文化人家族及其交往情况,提供了颇为准确的信息和深入探讨的线索。本文拟从两方石刻(即墓志和崖刻)提供的信息,结合地方志书的有关记载,深入解读曾准家族及其与文友交往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是我国古代词坛雄杰。他的词意境高远,英风爽气扑面而来:而且写景抒怀.述史骋志.给人以美文享受与道德教化.他在福州任职期间,倾倒于山光水色,倾心与文友诗酒交游.却仍不忘报国济世、抗金雪耻。仅从他在福州期间所写诸多诗词.即可概见他的襟怀与抱负。《辛稼轩集》中专辟《七闽之什》,  相似文献   
4.
正长乐明教堂是一座具有历史辉煌的私立学堂。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长乐二十三都后山(现称阜山,属文岭镇)里人方子安,在本村创建明教堂,供子弟读书仕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姚坑村开基始祖姚能举重建学堂并"拓而张之",还邀请长乐县令吴仲举为明教堂题匾,其义即取"释明教化"。庆元三年(1197年),权兵部尚书、刑部侍郎、里人林采将明教堂移迁现址。历年间,明教堂"师儒云集,教学有方",因而人才辈出,成为  相似文献   
5.
福建僻处东南海隅,上古时代被中央王朝视为“化外之地”、“不牧之民”。进入中古时期以后,其地又成为朝廷贬官的任处或谪徒发配苦役之所。远在遐荒海陬的闽中之地,中原人士知之甚少,故早期历史典籍罕有涉及。  相似文献   
6.
澎湖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自清代乾隆年间起,澎湖始编纂志书,先后有《澎湖志略》、《澎湖纪略》、《澎湖厅志稿》、《澎湖厅志》、《澎湖县志》5部志书。这些志书记载详明,各具特色,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体制渐趋完备。澎湖修志的事实也印证了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民族是人类的群体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民族直接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址和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去搜寻物证、捕捉信息。学者对于民族的划分和界定有过许多研究,归纳起来,大体包括时间的(历史阶段)、空间的(地域划分)和文化的(群体自身的,如经济生活、风俗信仰、语言与心理特征)诸要素。闽族是生活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包括山地和岛屿)的部族名称。从时间上看,大约相当于中原夏、商王朝及周朝的战国中期以前(即先秦的上古三代);从空间上看,…  相似文献   
8.
修志是运用知识的劳动。古代地方修志,一般由主政者负责或领衔,设局聘员,临时行事;而具体纂修者则是地方文人或有功名的绅士,他们多是当地的文化精英。如今社会发展、政府重视、众人参与.修志成为常态化的专项事业,  相似文献   
9.
章从6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志书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纂修质量;严格编审程序;督促校对把关;提高录排质量;加强编务管理;关注印刷效果。并谈了3点体会:时刻坚持质量和出版无小事的原则;要注意抓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加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0.
福州对外贸易的港口历史上早已知名。《后汉书.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风波艰阻.沉溺相继。”说明东汉时今福州东冶港已是国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汉朝南方及西南方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福州海港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历史,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篇的“扬州”条,文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这里记载的是南方“岛夷”(包括闽方国在内)向中原周王朝的进贡路线与所贡方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