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体系由测候所、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组成。1912—1927年,气象观测重点服务于河湖治理,空间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环洪泽湖、沂沭泗水系;1928—1937年间,观测站点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淮河干流—洪泽湖—里运河、长江—太湖为主的气象观测分布带;1938—1945年,受日本侵华影响,大部分站点遭严重破坏;1946—1949年,观测站得到一定恢复。观测站因类型不同,财物等资源配置各有侧重,但其职能分工有序,总体涵盖了大气、水文两大监测内容,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在灾害、工程、兵燹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国江淮准地区气象观测体系由测候所、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组成。1912-1927年,气象观测重点服务于河湖治理,空间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环洪泽湖、沂述泗水系;1928-1937年间,观测站点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淮河干流-洪泽湖-里运河、长江-太湖为主的气象观测分布带;1938-1945年,受日本侵华影响,大部分站点遭严重破坏;1946-1949年,观测站得到一定恢复。观测站因类型不同,财物等资源配置各有侧重,但其职能分工有序,总体涵盖了大气、水文两大监测内容,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站在灾害、工程、兵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