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新刊布的《敦煌秘笈》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中的道教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具体包括《十戒经》、《道教发愿文》、《发病书》、《百怪图》、(唐)《新修本草》等八份写卷。涉及定名、文书缀合、内容整合、文书断代、内容特征及学术价值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敦煌道教、民间信仰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S.2729背《悬象占》与蕃占时期的敦煌道教刘永明关于敦煌道教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对蕃占以前的道教文书的研究,同时涉及到归义军时期,而关于蕃占时期敦煌道教的状况则措意较少。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的《敦煌道经目录编》和吉冈义丰等所编的《敦煌中国道教》均认为...  相似文献   
3.
敦煌本《度人经》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最原始的资料之一,通过对敦煌本《度人经》中天界观的考察,可知它是第一部完整、详细地将"十方(天)"、"三十二天"、"三界"等观念融合在一起的经典,它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又开辟了道教全新的天界观。而南齐严东对经中天界观的进一步阐发,则为后世道教天界观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神灵信仰的深入人心起到了前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历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历注中拥有丰富的道教内容;而在900年以后,道教内容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本文在整理、统计、归纳敦煌具注历日中宗教方术内容和辨析其是否属于道教范围的基础上,考察认为,道教对具注历日的渗透反映了吐蕃占领时期和归义军时期敦煌道教的世俗化发展;敦煌具注历日是道教走向民众的桥梁;道教向历日的渗透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敦煌道教历史、敦煌民俗文化,认识道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及诸多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以敦煌书中非佛经类献为核心,从敦煌高僧与佛道义理沟通,普通僧众和世俗信众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中的佛道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和分析,反映了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具体情状,并揭示了不同层面的佛、道融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六十甲子历》是流行于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占卜书,且不见于传世文献.本文主要考察了敦煌《六十甲子历》的形成与道教之间关系及其文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久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的课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而作为本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对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便是在这一视角下,通过对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下文简称<讲经文>)中所反映的神仙信仰的考察分析,来揭示道教对佛教的影响和佛道融合的一些情状.  相似文献   
8.
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是一份道教斋文辑录长卷,此文从所录斋文的形成时间和文书的抄写时间两方面对之进行了断代,认为其中斋文的形成大致从唐玄宗时期一直延续到晚唐和五代初期的归义军时期。这一长时段的形成过程使该文书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此文还对该文书所反映的唐代道教斋事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时期道教斋醮活动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力朴  刘永明 《旅游》2012,(11):64-69
提起韩国,你会想到什么?首尔、釜山、济州岛;泡菜、烤肉、化妆品;帅哥美女、整形美容、传统文化,当然还有非常干净,等等。而此行我们将抵达的,是并不为众所周知的韩国内陆中心圈:江原道、忠清北道和庆尚北道。韩国的"道"相当于我们的"省"。一路行停在天然洁净与绿色瓷肆的山地丘陵间,分明令人生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般的质朴与悠闲。  相似文献   
10.
一 自发论是传统观点的一种。有的学者曾认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完全是自发的”。又有学者断言:“五四运动在组织领导上实际留下了真空”。“上海五四运动基本上是个无统一领导的自发性的群众运动”。很多港台学者也认为五四运动主要是或完全是自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