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朝处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专制体制经过明初极度的发展至明中叶后走向下坡路,但这又是中国思想史上人才辈出、学派蜂起、思想活跃的时代,晚明一代的文化精英大都以贴近民众、关切民生、崇尚真情为主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以人为主体的饮食思想,更以浓郁的人文色彩,表现出新的人生情趣。士大夫以品尝美食、撰写饮食论著为盛事,宣扬“真乐”人生。饮食理论从“养生”发展到“尊生”。饮食风气由俭而奢,越礼逾制。以吃联谊,增强士大夫的凝聚力,促进了文人结社的发展。有识之士在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中满足口腹之欲,反对虐生,产生朦胧的生态意识。“食、色性也”的生命伦理在明代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红彤彤大上海”帷幕下的受难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浩劫制造了数不清的人间悲剧,是世人皆知的。谁又能想到,早在“文革”前的1958年秋,在号称东方大都会的上海,由当时主政上海的柯庆施一手策划的把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赶出上海的非常举措,理由是为了建设“红彤彤的大上海”。这一没有来自中央的红头文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的“不是运动的运动”,牵涉上海数以万计的群众,造成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  相似文献   
3.
缠放足的波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是惊天动地之举,这不仅表现在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王朝从此被推翻,成就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而且是席卷全社会的大浪潮,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是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全方位的大变动。这变动对老百姓来说,影响至深至广的  相似文献   
4.
何处觅清高     
“清高”,原绝非是个坏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的兴起,它作为一个贬意词使用频率颇高了一阵子。时过境迁,半个世纪过去,看时下行文,不论长篇短论,也不论褒意贬意,又有谁再言清高?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期冷落,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大落大起,它的起伏跌宕,反映了中国史学建设的曲折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目前要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涌动的社会思潮作总体性评价,不尽相宜,但它在学术上提出的课题,反复的论证,不同意见的争…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本身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它融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精神气象,从上层和下层、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揭示社会和文化的特质,对历史悠久、积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发展的优势。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吃饱穿暖,而理解却有不同。中国人对"生活日用"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对物的感知,自古就有百姓日用之教。从生活日用中提升概念,是中国人思维的特征。传统中国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备了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7.
看到刘再复先生的《一个年青学者之死》,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深藏在我心中的一个结,这个结我不想轻易打开,因为关在闸门后面的是汹涌的心潮。  相似文献   
8.
刘志琴 《百年潮》2002,(3):74-74
去台湾之前就听说台北有个毛主席咖啡馆,这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因为从海峡两岸分隔以来,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是台湾当局的大敌和大忌,在五六十年代不知有多少人为此招灾下狱,如今竟然有为此"胆大妄为"之士,敢于以毛主席命名,并把这咖啡馆开到台湾的政治中心--台北,岂不是有些不可思议?这件事也引得笔者心动,一下飞机就忙着打听这咖啡馆的地址,再怎样忙也得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都有相似的功能,汉字不同凡响的是,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埃及的图画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已消逝,只有汉字沿袭几千年不衰。但是在西方中心论者的心目中,并不轻易承认这一事实。1667年德国祈尔歇的《中国图说》,1716年法国尤埃的《古代商业与航海史》,1758年法国德经的《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都认为中国文字传之埃及,这是一种偏见,因为直到18世纪古埃及的文字尚未得到解读。真正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李慎之先生逝世五周年,时间早已远去。我与他既不是深交,也不是同辈,只是因为他的言谈风貌光照后人,尤其是他一篇《国庆独语——风雨苍黄五十年》感动过无数人,有一件事至今难忘,我想应该公示于众,以告慰崇敬他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