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潘柳村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五里界镇,西距纸坊10公里,南距五里界镇约400米。遗址为一台地,高出西、北面约5—8米,东面与小丘岗连绵。西部平川上有一条小溪直贯汤逊湖。旧时水涨,汤逊湖水面可延续至此,现在则为肥沃的稻田。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台地上为旱地,较平整。其正中位置立有一高大的高压线铁塔。遗址发现于1983年,当时保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1],因五里界镇砖厂长期在南部取土而毁去大半。1998年6月至8月,为配合“京珠”“沪蓉”两条高速公路联络线工程建设,我们对…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江夏区段岭庙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岭庙乡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中部,北靠郑店铺,东与乌龙泉镇、士地堂乡接壤,两临鲁湖和三门湖。境内地貌以垄岗平原为主,局部为低丘地带。为配合京珠公路工程建设,根据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统一部署,1999年6月12日-7月20日,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文物管理所在京珠公路江夏区南段岭亩乡洞山村小屋茅湾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考古勘探面积约15600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发掘宋代砖室墓一座  相似文献   
3.
对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古文献记载较前代为详。尽管《礼记》、《周礼》诸文献所述,难免掺杂了不少汉人的附会推论,不可尽信,但其中毕竟透露出一些真情实况。而出土的西周铭文,更为研究西周教育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资料。因此,如果能够将  相似文献   
4.
锣鼓包古文化遗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一村冯泉湾,现在是一处高出周围5—7米的台地。北面便是汤逊湖,东面是京广铁路,往西为107国道,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遗址内除房舍外,多为庄稼地(图一)。 锣鼓包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为了配合京珠国道工程建设,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博物馆10月至11月间对锣鼓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5×5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图二)。一、地层堆积锣鼓包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不是很厚,一般在0.8—1.6米左右,最厚处可达1.8米。我们以T4330探方南壁为例说明(图三)。T4330可分三层:第一层:农耕…  相似文献   
5.
武家岗墓地位于湖北省孝昌县城关以北约3.5公里处,隶属孝昌县卫店镇武河村和花园镇白莲村。107国道自北向南分武家岗墓地为东西两部分,1995年2月,孝感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墓地西部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材料已报道。1995年7月至1996年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队对墓地进行了第二~四次发掘,共发掘古墓葬142座,其中有随葬品墓126座,分为东周墓119座、东汉墓3座、六朝墓3座,唐代墓1座,出土各类随葬品共991件。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是鄂东地区考古的重要发现。武家岗墓地的发掘,是这一发现与研究的继续。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科举制度都有所描写和批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广泛地接触到科举制度题材的重要作品。作者根据自己一生科场失意的痛苦体验和深入观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采用狐仙鬼怪的神话形式,含着积怨的泪水,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聊斋》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之一也正是从对科举制度种种弊端的抨击和讽刺上表现出来的;即使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蒲松龄也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明清科举制度的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秀才这个称谓,最初在《礼记》、《管子》、《周礼》等书籍中见到。这些书,有人认为是汉代的,有人认为是战国时的著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钱泳《履园丛话》云:“秀才二字昉于汉。”昉,即“始”之意。据此推想,秀才称谓可能出现于汉或汉以前。当时,秀才二字只是对才学优异者的称谓,而不是读书人的专称,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科目名称。至汉武帝时,诏令地方举荐孝廉和茂材,以供朝廷选录。这里的茂材即秀才,是在东汉以后因避汉光武之讳而改秀才为茂材的。有人依据此说,认为汉代是秀才成为举荐科目的开端;清赵翼却以为“晋世始有秀才之举”。那是依据史籍中出现赫然明确的秀才二字的记载才断言的。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省蓝田县南六公里一带的山川之间,中有流水环凑沦涟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便是世之所谓辋口。辋口南有川即辋川。唐诗人王维曾隐居且埋骨于此,其所居止即有名的辋川别业。这儿适巧正是我的故乡。我每每咏读王维《辋川集》中所描写的辋川胜迹时,联系今日辋川山谷郁盘、云水飞动的情景,难免产生“欲觅千古游人处,摩诘胜迹今何在”的感叹。故曾无数次趁兴跑遍散布在今日辋川一带的村村落落,去寻觅诗人昔日所描写的田园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