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引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针对性解决该课程教学问题,提高其应用性。本文在介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基本情况和优点基础上,根据其教学理念重新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
刘容 《神州民俗》2007,(11):10-11
土家族婚礼民族风味浓郁,特色鲜明。土家婚礼具有典型的程式性,群体性特征。其中还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狂欢气氛。  相似文献   
3.
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重点分析了课程教学重心与主线,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容 《东南文化》2018,(6):18-22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容 《东南文化》2013,(1):17-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质来看是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延伸,存在着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轻精神文化内涵;重物质类工业遗产,轻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倾向。当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应通过保护和营造其"场所精神"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是指它的环境特性和意义,即它承载的城市文脉和公众参与、认同。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保护的对象是其独具特色的本体和对城市与公众的意义。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的对象是其在新历史时期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6.
刘容 《东南文化》2021,(6):157-163
为激发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活力,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博物馆文创联盟应运而生.博物馆文创联盟以博物馆联盟为形式基础,经过以博物馆商店联盟为代表的雏形阶段,通过与其他单位跨省、跨界联合发展,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发展成果和助推剂.未来,博物馆文创联盟可能出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可能会出现全国统一的博物馆文创联盟平台;二是可能更注重文化品牌的营造;三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博物馆文创联盟可能虚拟化.博物馆文创联盟抱团、跨界与融合发展的衍生过程,实质是博物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抱团、跨界、融合甚至虚拟化,都应始终将博物馆置于主体地位,将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原真性置于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容 《东南文化》2012,(2):16-22
东方主义思维正借全球化浪潮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蔓延。东方文化遗产保护除匆忙应对来自西方的质疑外,当务之急应根据东方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实际联合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东方文化遗产除应保护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惯例中强调的有形文化遗产物质基础外,还应更加突出保护文化遗产蕴含的人类集体记忆、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等精神内涵。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有利于通过保护东方文化遗产,继而保护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同化危险的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