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因孙洪伊、徐树铮的冲突而加剧,府院几近破裂。徐世昌因其在北洋派的地位、资望和影响成为调停的核心人物。黎极力迎请徐,拟以其组阁排段,院方虽对徐无敌意,但为维护段阁而暗中阻挠。徐一面公开声明决不出山,打破府方强其组阁计划;一面运用其影响,协调府院,令政潮症结人物孙洪伊、徐树铮去职,维持段阁,政潮暂平。基于其时北洋派危机和徐的北洋意识,其调停貌似公允,实则偏段,实质是维护北洋派利益。此举虽暂缓了府院矛盾,但影响府院关系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并未改变,故更大的冲突还在以后。  相似文献   
2.
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管安福国会的立场与议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南北议和的破裂却是南北双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双方毫无诚意的自我利益的坚守是将1919年南北和谈推向决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会军 《民国档案》2005,38(3):113-11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争取同盟抗战而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除了正常的以政府的名义与其它国家进行直接的交往之外,还采取了几种特殊的外交活动形式。这就是外交斡旋和信息交流来促成国际互动;利用社会团体和私人出访的方式争取外援;通过广泛的国际宣传赢得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这些方式是正规外交活动的补充,从而使当时中国的抗战外交搞得有声有色,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国共关系与政治改革问题同是政局的关键环节。"行宪"与"剿共"在蒋介石的政治考量中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蒋在酝酿"剿共"的同时,也在积极布置行宪事宜。从言论和实际动作来看,蒋对宪政的态度在抗战收尾阶段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行宪问题在国民党六大上正式形成党内决策。蒋的行宪决策,是在宪政运动的推动、中共的政治竞争、权力合法化追求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推出的。行宪决策的推出,成为抗战后时局演变的关键因素。针对宪政这一问题,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随后展开。  相似文献   
5.
自1940年4月起德国在欧洲发起军事攻势,日本乘机在法属越南攫取军事和经济特权.国民政府为保 障西南国际交通和西南根据地的安全,希望达成中法在越南的军事合作,即一旦日军侵入越南,中国可派兵入越进行协防.但由于自身军事缺陷,且未得到法、英、美诸国的切实配合,国民政府在派兵入越作战的谋划和筹备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在法越当局屈服于日军使其进占越南北部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暂时搁置派兵入越计划,转而加强同英、美的军事合作交涉.  相似文献   
6.
特务组织是国民党政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根据现有资料,对其发展过程、活动状况及其特点作一综论。为行文的方便,本文将其按“党方”、“军方”两大系统考察。除了这两个系统外,在特定时期国民党还曾有过别动队等组织,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也几乎都有自己的特务系统。这类组织或是暂时的,或是局部的,因而不在本文的论述之内。  相似文献   
7.
中共满洲省委确立联合一切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政策以后,其所领导的东北抗日军队迅速扩大,干部队伍出现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东北地区党组织通过抽调和选拔的方式,增加了干部数量;对干部进行系统教育和训练,使其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忠实执行党的政令、方针;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和审查制度,对干部进行有效的约束,维护了干部队伍的纪律性和纯洁性。东北抗日联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军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区别于其他松散的抗日武装,在沦陷区坚持抗战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宪政思想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中国的宪政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所设计的先制定约法再制定宪法的思想,成为达成宪政的固定的次序.以党治国和政党政治有明显的区别,孙中山主张的以党治国在相当时期内主要是以国民党治国,后期发展为各党派团体联合建国.他主张国民会议是要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实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在是否坚持训政的问题上曾经出现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继续实现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反帝纲领的历史考察,认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反帝纲领中,只有无产阶级的反帝纲领才是最科学最彻底的。并进而论述了中国近代反帝纲领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国难会议召开了1932年4月,是九一八、一二八事件之后,国民党中枢的一个反应。 国难会议最初是由1931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当时止值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呼声甚高,一些民主人士开始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不抵抗政策,要求改组政府,领导抗战。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组织国难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