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郑板桥与满族名人的交往傅耕野郑板桥(1693—1765)名燮,江苏兴化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三次入都。时当康乾盛世,诗文书画,风靡朝野。板桥不仅与汉族书画家汪士慎、李、金农、黄慎、高翔、罗聘、高凤翰等人诗酒唱和,时人称之“扬州八怪”...  相似文献   
2.
傅芸子(1905—1948),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珍。幼年家贫,刻苦自学。精研戏曲、传奇小说、北京掌故。曾在邵飘萍、汤修慧主办的《京报》任社会编辑;北京国剧学会理事,兼编辑组主任;与其弟惜华合办《北京画报》;1932年起,在日本京都帝大执教十年;1942年任北京图书馆编目部主任,曾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执教。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日报副刊编辑;华北日报《俗文学》编辑等。 在傅芸子的一生中,旅居日本京都执教的十年,是他治学最勤,也是对我国古代文化贡献最大的时期。这期间,芸子撰成《正仓院考古记》;并陆续发表了《舞乐兰陵王考》、《东京观书记》等十多篇考证文章,归国后,汇编成《白川集》。  相似文献   
3.
先严傅谦豫,幼孤,依舅父松寿生活。松寿,字鹤龄,满族人,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累迁郎中。出为陕西督粮道。赴任前,携先严及其三子到北京广和楼富连成听戏。戏半,忽见进来一颗人,有携靠垫者,有持水壶者,有抱衣箱者,一首长前行,势甚喧赫,坐在正座,因与松寿邻近,遂相答问。因问松寿官职,松寿答:“将赴陕西候补。”这位学长说:“在外省这凉板凳可不好坐啊!”继而问往何县,松寿回答是出为陕西督粮道,此时这位长官,跃然而起,施礼下拜。原来这位长官,系陕西某县县令,著名大诗人樊某,而松寿之督粮道正是其上级。次日樊某即…  相似文献   
4.
忆齐良迟兄     
  相似文献   
5.
傅惜华,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堃。父存祥(字五云),兄芸子(原名宝珍)。父子三人均搜集、珍藏戏曲、小说、传奇等俗文学书籍。 早在三十年代,傅惜华即以收藏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见称于世。嗣后,对“子弟书”的收藏和研究,也兴趣甚浓。他曾说“余以治曲余暇,亦甚嗜此,尝四方网罗,无论钞刻,并为收藏”。 惜华早年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北小街豆芽菜胡同,中年后,移至东四牌楼北汪家胡同(今东四牌楼北十三条)。这两个地方都离隆福寺街不远,因此惜华兄弟经常出入隆福寺街各书肆,寻访戏曲、小说及“子弟书”等书籍。 隆福寺街有旧书肆二十处左右,内中修绠堂孙寿芝、孙诚俭父子,修文堂孙诚温(与诚俭是兄弟,均是孙寿芝之子),文奎堂的王金昌均善经营,并手眼通天,善能搜集善本、冷书。他们与惜华兄弟均甚熟悉,经常出入汪家胡同傅宅,一方面为惜华兄弟搜集书籍,另一方面因为惜华兄弟长于书籍版本知识,这几家书肆老板得到善本好书要请惜华兄弟“长眼”。所谓“长眼”就是鉴定版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指画占一体。满族善指画者,自清·高其佩(1672——1734)至近世林彦博(1893——1944),二百多年间,颇不乏人,并有指画理论专著:高秉《指头画说》、林彦博《续指头画说》等。在指画形成和发展中,满族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林彦博,满族正蓝旗,西林觉罗氏,本名嵩堃,字公博,别号博道人,世居京华,民国后以林彦博之名行世。 林彦博父孚琦,字朴孙,曾供职清廷,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三十四年(1908)署广州将军,宣统三年(1911)三月在广州被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死。林彦博在清光绪、宣统年间,任礼部员外郎。民国以后,任平汉铁路局编纂,并先后在北平铁路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授《中国书画史》、《诗词》等课。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北京民间有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人物,他就是唱莲花落、什不闲”小戏的满族艺人抓髻赵。 抓髻赵,名叫赵奎顺,号星垣。清内务府正红旗人。因为他在唱莲花落、各处走票时,扮演旦角,头上梳两个抓髻,所以便得到抓髻赵这个绰号,原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光绪十九年(1892),抓髻赵进清室内廷应差,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听莲花落,遂经常传抓髻赵等人进宫。当时宫里头传差,除去年节以外,其余的日子就是初一、十五。当时唱玩艺的人都得到慈禧的赏赐,那赏赐的名称叫“口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