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乌兹别克案"是苏联后期(从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发起的反腐运动的重要部分。由于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的进程太过迅速,因而"乌兹别克案"的意义并未得到学界应有重视。"乌兹别克案"是苏联解体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乌兹别克案"引发苏联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与当时蔓延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族群政治进程紧密相关;考虑到其对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广泛影响,反腐及其扩大化导致民众恐慌,反腐败的逻辑与计划体制产生矛盾,因而"乌兹别克案"客观上成为苏联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乌兹别克案"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末,史学成为解构苏联意识形态,乃至苏联国家的利器。诚然,最早对意识形态发难的不是史学家而是政论家;在苏联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史学并不直接回应现实问题;但史学对意识形态的支撑作用巨大,苏联史学与意识形态几乎同型、同构,对于解构苏联的意识形态来说,解构其史学几乎是釜底抽薪。苏联解体的猝然性,导致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史学和意识形态的重构都滞后于政治进程。相比之前苏联只有一种统一的官方史学,  相似文献   
3.
鞑靼斯坦与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两个自治共和国,它们曾分别于1990年8月和1990年11月提出了主权要求,但是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经过与俄联邦中央谈判,达成妥协,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模式;而后者却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危机,并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本文试图分析:为何“主权之路”起点相近,其政治结果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10月18日到21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俄罗斯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十位学者就苏东剧变后的苏联和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俄国社会涌现出大量以反俄阴谋为题材的著作,在俄罗斯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分析的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现象。本文尝试超越简单肯定、认同或粗暴否定、贬斥这两种态度,较为系统地梳理有关反俄阴谋的主要内容,试图从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剖析其根源和实质,为认识当代俄罗斯思想演变提供新的路径和参照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