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何群 《满族研究》2007,(3):25-33
鄂伦春族做为狩猎文化共同体,游猎是文化的核心。考察该族近50多年历史,可以认为,由"游"到"定"——即政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组织实施的猎民定居,以及由此开始的"转产"历程,彻底拉开了狩猎文化前途和该群体生存前景问题的序幕。本文从狩猎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视角,重新梳理1958年前后政府动员推行的鄂伦春族定居化过程,辨析狩猎文化与急剧变化的环境的接触、碰撞形态,揭示其中可能的文化差异因素,从而为理解鄂伦春族及现代化潮流裹挟中小民族因传统而带来的特有的生存发展难题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孙炳芳  何群 《沧桑》2010,(5):31-32,40
河北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以红色基地为载体的物化生态、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的理论生态、以红色经典为载体的艺术生态、以亲历追忆为载体的口述生态、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的精神生态五种形态构成。其中,红色精神是贯穿整个河北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最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何群 《民俗研究》2013,(1):40-44
田野回望,在一个无论是这个国家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回望核心、主流文化、主流话语。也就是说,在关顾和反思历史的同时,“从远处”、“在现场”获得一些有血有肉的冲击,回望核心,在这种来回、往复中获得一些验证和启发。由此,谈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首先注意解读“被保护者”的真实世界,才有可能达成文化理解和选择有效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5.
何群 《民族译丛》2006,(6):37-4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后,一个事实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即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从事传统狩猎、采集、简单农业的无文字的小民族社会和文化比较简单的群体,亦即常被称为“原住民”、“土著人”、“原始人”中的部分群体,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其处境往往不佳。他们的社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以致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甚至出现整个群体的灭绝。例如分布于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的500多个支系,现有近半数的人口降到只剩下几千人甚至几十人。这些小民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它们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处境?它们的前途将会怎样?这是人类学界多年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