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近两期《时代》上谈到两个最新实验的结果一是,科学家以前以为只有那些大喜大悲的A型人格才容易得心脏病,现在却发现那些孤僻、情绪低落的D型人格居然比其他人高3倍风险,因为他们给自己的心脏施加损坏性压力。  相似文献   
2.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文化。誉满中外的四川名酒,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对于开展酒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搞好四川名酒的生产建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拟就绵、雒两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结合文化记载,对蜀酒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索。 一、早蜀酒文化的历史印迹 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从现在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步对碳水化合物经过糖化发酵可以转化为酒精有所认识,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掌握有意识的酿酒技术。“酒”字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现场会发言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刊1988年第1期发表《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处遗址出土的蚌壳摆成的龙虎遗迹非常重视。大家对这处遗址的社会性质等有关学术问题非常关注。为了审慎地作好这处遗址的发掘工作,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于1988年7月9日至13日,在濮阳市召开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现场会,就这处遗址出土的蚌壳摆成的龙虎图像以及如何作好今后的发掘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濮阳市文化局、濮阳市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在会上作了热烈地发言。我们根据会议提供的录音带将诸位专家、学者对遗址性质、“蚌图”遗迹等有关学术问题的发言要点加以整理,并征得本人同意,予以发表,供有关读者参考。发言依发言先后顺序编排。  相似文献   
4.
《八家后汉书辑注》校辑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经过姚之骃,汪文台等六、七位学者的努力,诸家散佚后汉史书的辑佚工作成就颇丰.《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称《辑注》)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于辑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佚文量大而驳杂,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并非朝夕之间即能办到.虽然《辑注》对所有一千九百多条佚文都进行了校点,并加了详注,但在阅读时,笔者觉得《辑注》的校辑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可再加商讨之处:一是原文有误而《辑注》漏校者,二是前人校辑误而《辑注》承之者,三是断制未允者,四是佚文偶或漏辑者,五是佚文归属未允者等.本文就以上诸方面择取二十例,略陈管见,冀或有释疑补阙之用.为便于行文,正文不再分类;每条后除注明《辑注》页码外,一并注明出自何家后汉书.囿于见闻,不当之处,亟盼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民族关系较之以前不同历史时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新情况、新特点,各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就是一个重要表现。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了阶级和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在根本上有着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民族自我意识反而增强?为什么民族自我意识增强不是在我国社  相似文献   
6.
明代宫中财政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宫中财政是明代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它不仅与“掌天下户口田粮之政令”的户部息息相通,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整个封建王朝的社会经济,因此了解其具体状况,弄清它是采用什么手段敛财,又是怎样奢费的,对研究宫中用度的奢简与帝王求治的关系、宫中奢费与宦官的关系、以及明代宫中财政的特征和历史地位等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鉴于史料零散缺佚,兹掇拾残简试述,以求史学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7.
<正> 近四十年来,在我国豫陕两省境内发掘了许多唐代墓葬,出土了数量颇多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在唐代的两京——长安和洛阳附近,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皇室和贵族的墓内,出土了许多三彩陶器,更是唐代实行厚葬的实物例证。这些色彩斑斓、造型优美的器物,特别是那些三彩陶俑,应是当时豪族社会生活在艺术领域的反映,甚至可以作为探讨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看待。所以应当予以珍视。拙文选择其中典型的唐三彩器作为素材,探讨李唐王朝与西域及北非的文化交流及其影响,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河南泌阳官庄发现了一批秦墓,其中M_1为同穴双棺椁夫妻合葬墓。由于该墓出土器物多有纪年铭刻和墓主署铭,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其年代、器物的国别等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原报告称铭刻字体为秦篆,三十七年应为始皇纪年(前210年),在秦末。李学勤先生经多方考证,认为纪年应为卫嗣君纪年,二十八年为公元前297年,三十七年为公元前288年,鼎和漆器都是卫国文物。其实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平安君  相似文献   
9.
1982年8月,淳化县夕阳公社秋社村社员冯振荣在掘窑洞时发现一批铜、陶器,送了两件铜器给县文化馆。文化馆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发现是一座古墓葬。墓的形制已经破坏,地面和崖壁上留有两道呈南北向的痕迹,经实测均为东西宽3米,南北可见部分长19米,内填五花土,见有少最夯土块。距西痕1米处,另有一五花土痕迹,与上述两遗迹方向一致,宽2.7米,可见部分长15米,距崖上地表7米。据冯振荣谈,十多年前掘庄基时,曾发现铜鼎、铜戈、人骨架和马的骨骼。新发现有铜壶、铜镜,还有陶器等文物,现介绍如下。铜镜:径7.7、厚0.2厘米,桥形钮,圆钮座,宽素沿。镜面较平,重0.1公斤。边沿与钮之间用两道弦纹隔成三圈花纹,由爬伏状动物组成,动物均为自右向左逆时针旋  相似文献   
10.
盗墓之风,由来已久。周朝末年,有人发掘古冢,得到一颗玉印,上面刻有八十个字,当时人不认识。到秦朝时,李斯只认识“上天作命,皇辟迭王”八字,到了汉朝叔孙通又认识二字,这应当是古墓被盗的最早记载。春秋时,晋国攻曹不下,曹人将所得晋兵死尸放在城上,企图威唬晋兵。晋人移兵曹人墓地,扬言要发掘曹人祖坟,曹人害怕晋人发其祖墓,便收晋兵尸体纳棺中送出城,晋人乘机攻之。吴楚战争,吴入楚都,吴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平王尸以报父仇。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将白起拔楚郢都,烧楚先王墓夷陵。燕将乐毅破齐,下七十余城,只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