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民国家”构筑意味着将域内全体居民培养成同质性国民。能将国民统合为一体、养成同质性国民的,唯有国民教育一途而已。本文希冀通过考察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晚清蒙古族国语教育,剖析晚清政府如何通过国民教育来培育具有同质性的国民这一问题。同时,通过探讨蒙古族对国语教育的反应,考察晚晴少数民族国民教育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自公元前177年古代中国匈奴政权初次统一西域,至19世纪初中叶,该区域既有和平,也有战争,然而均发生于中国内部各政权、势力间。19世纪初中叶以降,俄、英两国势力先后侵入中亚地区,新疆随之成为外来势力角逐之地。与此同时,新疆的事务,即使是国内事务尤其是战争,也经常有外国势力介入。从此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新疆事务长时间由中国自身的各政权、各势力及各民族来主导的局面被划上了休止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境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分裂势力渗入新疆,并以暴力与恐怖表达其政治诉求。新疆又进入了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地带适宜游牧、河谷地带有利农耕的自然条件,带来了该地域定居农业与游牧社会二元分割的态势。因二者势均力敌、彼此难以统合对方,造成该地域在前近代除了吐蕃王朝暂短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此既是藏传佛教趁势崛起之缘由,亦为元、清两朝政治力量始终对该地域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深层机理。同时,由于藏传佛教通过宗教的力量将雪域高原的文明一体性延续下来,妙用文化的力量参与并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疆域构建历程,使得该地域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松尾芭蕉俳句美学价值论略孙维才于逢春一、引言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的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在日本俳句史上开了一代新风。他追求风雅,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俳句,并以其作品的特殊风格——“闲...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100006明朝与李朝以图们江(豆满江)分界始于15世纪中叶左右,但"图们"与"豆满",既非汉语,亦非朝鲜语,均为译音.中朝两国汉文文献还曾将其写为"徒门"、"统门"、"土门"、"图门"、"豆漫"、"豆慢"等.本文认为上述名词的译音来自女真语"万"字的发音,只因汉语语音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加之方言之别,人们将同一事物名称音译成近似音或略有差异的语音而已.  相似文献   
6.
存在于1910-1914年的朝鲜族自治组织——“间岛”垦民教育会(垦教会),在延边地区获得了沟通中国官府与朝鲜族的中介地位,并取得了参与设立官立朝鲜族学校、自己设立学校以及管理私立学校之权限。于是,垦教会在扩大朝鲜族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实施爱国(朝鲜)教育,进而促进中国的朝鲜民族同一性的形成。然而,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民族国家开始铸造之时,民族主义需要的国家权力必须是没有竞争的权力。在此情况下,垦教会与延吉府之间的冲突随之而起,垦教会被解散。本文考察了垦教会如何对应中国的朝鲜族教育政策的同时,解明了该会如何利用中日两国的矛盾,对朝鲜族实施民族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资料断限于1820年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既承载着中国历史内在发展所能达到的空间极致,又记述着康熙帝祖孙四代对领土、边界、主权与边民所具有的清晰界定与认知理念,还附丽着沙俄与西欧列强对清朝领土主权的国际承认。因此,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空间坐标判定在“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所确定的领域。同时,1820年的清朝疆域,既是中国疆域范围的最终底定极点,也是东西方力量对比最终逆转的临界点,更是中国国势由强转弱的最后时刻。故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判定在该年。  相似文献   
8.
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中国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元前200年—公元1820年,中国原本历史渊源不同、文化传承各异的5大文明板块:大漠游牧文明板块、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东北渔猎耕牧文明板块、雪域牧耕文明板块、海上文明板块,经过长时段的相互撞击与攻防,彼此融合与和解,最后融为一体。统合5大文明板块的粘合剂,则是中国固有的人文地理条件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史记》五帝、夏、商、周、秦“本纪”与楚、吴、越“世家”、匈奴等“列传”为中心,探索司马迁是如何苦心孤诣地建构“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研讨华夷界限的移动、华夷衍变、司马迁对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等问题。司马迁通过对夷狄、华夏族群的族源予以“源出于一,纵横叠加”的历史追想,构建了“大一统”思想框架。我们从司马迁所构筑的“华夷共祖”的意境中,可以推想到他已有族群心理的核心是共享血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论从题材、创作手法,还是风格上,二者均有共同之处。日本的纪贯之在他撰写的《古今集》的汉文序中提出了“和歌六义”,那么,它与“诗经六义”有无共同之处呢?这里,笔者欲就《诗经六义》与《和歌六义》初步做些比较,以期明了中日古典诗歌中的相互关系。一、二者在形式上的比较“诗经六义”最早是由汉代人提出来的,是研究《诗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关于“六义”的解释,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一直为人们所沿用的颇有影响的算是唐代孔颖达之说,他在《毛诗正义》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