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
世华 《中国钱币》2006,(1):24-28
以现代眼光来看,古中国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譬如金银虽自古即有价值,却没有制造金银币,即便铸过货币形状也不是用来作流通工具;真正作流通用的,基本上都是铜钱。到清朝时,大体上仍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与银两间基本上维持一千文兑一两的比价,以增减铜钱的重量来配合市场的变化。白银在作为交易媒介的使用上,虽有不同的形状,但仍是以含银的重量计算,不是以数量计,而各地习用的成色与秤法不一,在成色的鉴定及重量的换算上十分麻烦。因此当制作精美、成色重量一致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后,由于使用方便很受人民欢迎,慢慢在…  相似文献   
2.
世华 《安徽钱币》2001,(4):18-20
中国传统以浇注法铸成的方孔圆钱,使用了两千年之后,在引进新式机器制造钱币生产不过数年即纷纷倒地不起,机制币随即连中间的孔也失去踪迹,最后中国钱币上更彻底地废除了这个曾引以为傲的特徵。“安徽方孔十”是中国铜元大珍之一,其所以罕稀乃因此为铜元中唯一的方孔钱,且存世量极少,成为藏家追逐的目标。现在我们就从造币工艺的角度上,来探讨机制铜元为何没有方孔这问题。  相似文献   
3.
伯明翰造币厂出口中国的造币设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谈论中国近代机制钱币时,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相关细节在泉刊书籍上通常仅约略论及,缺乏完整的叙述,因此许多资料上出现矛盾、甚至于错误的说法。1981年伯明翰造币厂出版一本由美国学者史威尼(James O.Sweeny)在参访该厂后所著之A NUMISMATIC HISTORY OF THE BIRMINGHAM MINT,书内第78—85页有段与中国往来的记载,现将全文译出并加注解,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世华 《中国钱币》2013,(3):28-31,F0003
咸丰六年(1856),上海出现一种俗称"上海银饼"或"咸丰银饼"的号商银饼。关于其产生背景及版式已有众多前辈精辟之论说,不再赘述。本文仅就在英语文献中所见之早期学术性研究及其钢模下落与可能的铸地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1983年9月14日,潼南县玉溪区废品收购站征集到一件巴蜀式铜钺。此钺为玉溪公社十一大队二队一社员在涪江岸边包产地里翻土时发现的。钺的刃部成半圆形,后锋成八字形,銎作扁圆形,銎边内收成束胫。椭圆形喇叭口,口边呈凹弧状,口空径为4.5×2、深6厘米,口沿下一厘米处的左右两米各有一透空小钉孔,其中右边钉孔处残(图)。铜钺全长11、刃宽8.2、胫仄4.8厘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