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43篇
  免费   251篇
  57694篇
  2025年   69篇
  2024年   548篇
  2023年   1713篇
  2022年   1956篇
  2021年   3044篇
  2020年   1735篇
  2019年   1076篇
  2018年   1190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1210篇
  2014年   2901篇
  2013年   3285篇
  2012年   3366篇
  2011年   2810篇
  2010年   2488篇
  2009年   3067篇
  2008年   2757篇
  2007年   2164篇
  2006年   2242篇
  2005年   1838篇
  2004年   1485篇
  2003年   1266篇
  2002年   1156篇
  2001年   1370篇
  2000年   1214篇
  1999年   820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850篇
  1996年   732篇
  1995年   745篇
  1994年   712篇
  1993年   474篇
  1992年   400篇
  1991年   410篇
  1990年   391篇
  1989年   348篇
  1988年   408篇
  1987年   440篇
  1986年   381篇
  1985年   393篇
  1984年   377篇
  1983年   292篇
  1982年   342篇
  1981年   337篇
  1980年   170篇
  1979年   66篇
  1957年   61篇
  1956年   60篇
  1953年   6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 population change in New Zealand between 1936 and 1986. During this time an intellectual and demographic revolution also took place simultaneously. From 1961 and 1986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from 2.4 million to 3.3 million mainly because of Polynesian immigration, and the elderly and females also increased. The Maoris became urban. Mortality stayed stable, but fertility declined to below replacement level in the 1980's. Murray Wilson (1988)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in terms of a post-transitional (developed) society like Australia or the European norm of a 2-children family. In his view the youth culture, television, and female aspirations greatly influenced childrearing. Daniel Noin (1988) examined the current stat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mortality 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finding wide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in Quebec, Brussels, Paris, and London attributable to culture. Mosley and Chen (1984) argued that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o mortality are mediated by individual,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variables. Jones and Moon (1987) dealt with medical ge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umption of health care and disease ecology. Momsen and Townsend (1987) addressed the role of wom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ting that gender is socially created and it examined the worldwide subordination of women. In the 1980's a host of other authors have also touched on the subject of the demography of gender analyz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 children, unmarried American women, and single parent families. Yet Fahey (1988) stated that gender was only regarded relevant by Australian geographers as a demographic variable.  相似文献   
2.
上海南市文庙古钱币商店自1987年1月20日开张以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通过经销、代售、收购等的古钱币的经营活动,一年半中共计营业额为3.5万余元,获纯利1.5万余元。前几年,在南市区会稽路上出现了非法的文物交易市场,珍贵文物流散严重,赝品公开在地摊上出售。同时大量古钱又在冶炼厂化成铜汁。由于社会上没有古钱流通渠道,古钱贩子趁机招摇撞骗,哄抬价格,从中渔利,坑害群众。这一情况引起了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及南市区文化局的高度重视,为此邀集了工商、公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后在新宾及其附近地区,每年春节期间村村扮演太平歌,俗称扭秧歌(或称鞑子秧歌),扭秧歌一般是以自然村或县城各街为单位自由结合组成,也有几个村互相串连或有名的艺人自由组合,各有自己请来的唢呐艺人和锣鼓队。除地秧歌外还有高跷、龙灯等。新宾满族秧歌火爆、热烈、豪放受到群众的欢迎。它不仅着装与满族秧歌不同,舞姿与阵法皆有区别。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理想追求、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我们认为新宾满族秧歌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1988年3期,发表了孙华、何志国、赵树中三同志的《梓潼诸阙考述》一文(以下简称“考述”)。这篇文章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梓潼诸阙的岐异,对其形制也作了一些实地考察。直率地讲,我们拜读后,仍有失望和不足之感,对其结论也不敢苟同,现发表我们的不同意见,并就教于孙、何、赵诸同志。 一、李业阙 “考述”一文称:“李业阙在梓潼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长卿山麓……。此阙仅存  相似文献   
5.
1987年6月,晋中地区文物工作站和榆社县博物馆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榆社调查时,在县城东南的岚峪村附近发现了一处细石器地点。①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一)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以西、浊漳河上游的一个山间小盆地。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山地河流网织,浊漳河纵贯全境。盆地的基岩多  相似文献   
6.
建造庞大的坟墓并在地面修筑祠堂,将各种各样的图像用于装饰内壁,这种习惯乃是古代汉民族富有特色之传统。 坟墓,对于古人而言,不仅是被葬者在死后能继续进行类似于生前生活的天地,也是通往另一个理想之终极世界之特殊阶梯。因此,在坟墓装饰内容中,除了以纪念被葬者之图像或日常生活的实际场面等现实社会为背景而采用的画像而外,汉民族所固有的神话传说、孝子节妇、历史故事等内容的画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仪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珍藏着朱德同志生前书赠友人的一帧书法中堂墨迹。这是一九八二年八月,朱德故居纪念馆开馆时,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为祝纪念馆落成开放,特意将自己保存了十八年的这件珍品捐赠给纪念馆,以倾注他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总司令的崇敬和怀念。 这幅中堂是一九六四年十月,近八十高龄的朱德同志到山东视察;谭启龙(那时在山东省委工作)同志陪同朱德委  相似文献   
8.
1927年9月到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运动发展很快。1931年11月7日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共和国地括十余个大小不等的苏区根据地,其中,“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关于川陕苏区苏维埃运动的研究已有许多专著。然而,那是指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后的史实。在此之前,四川有无苏维埃运动,其大致经过如何,在史学界却未展开充分研究。笔者不久前偶然看到了1927年10月15日四川临时省委通过的《关于政治任务与策略,左派国民党与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和其后通  相似文献   
9.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文化。誉满中外的四川名酒,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对于开展酒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搞好四川名酒的生产建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拟就绵、雒两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结合文化记载,对蜀酒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索。 一、早蜀酒文化的历史印迹 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从现在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步对碳水化合物经过糖化发酵可以转化为酒精有所认识,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掌握有意识的酿酒技术。“酒”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一、屯垦的发端及其形式 屯垦是按一定编制组织人力进行规模不等的垦殖。它导源于春秋时代齐相管仲首倡的“寓兵于农”的主张。秦始皇兵统六国后,采取“逐戎狄,徙谪实之”的办法、把属于赵、齐、楚、卫等国的罪犯,先后7次迁徙到河套以北和南方的象郡、桂林、南海诸郡,屯垦实边,就地建立了粮饷基地。这种军屯,实为军管下的犯屯。主父偃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