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提筒在当地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江东地区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常出土一类带提耳的原始瓷筒形器,其造型独特,纹饰繁复,在尺寸、器形等方面与铜提筒多有相似之处。从浙江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的一批标本器入手,对这一类筒形器重新进行类型学分析,然后就其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与岭南铜提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进而归纳出此类提筒形器在春秋以后南方各地出现的规律。该形制可能并非被动传播的文化因素,而是百越文化背景下各地的统治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凝聚族群认同,维护统治利益,而对文化因素和器物形制作出主动选择和"策略性操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高蒙河  宋雨晗 《东南文化》2018,(6):104-110,127-128
良渚考古工作历经八十余年,考古内涵不断丰富,考古价值不断提升,已进入到"良渚全考古"时代,是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模式。2018年良渚博物院改陈,进入"良博全展示"阶段。现有的展览全面展示良渚考古成果,全面呈现良渚文化内涵,全面阐释良渚文明价值,全面解读良渚遗存信息。良渚的展示除了依靠文物本身或图文所呈现和传递的信息,还采用过程性展示、功能性展示、复原性展示、对比性展示、演变性展示、场景性展示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和展示遗物,力图将良渚文物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相似文献   
3.
孙小龙  林璧属  郜捷 《人文地理》2018,33(1):143-151
旅游体验是游客情感价值的累积。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是对游客心理累积情感的测度,科学、准确的核算游客体验质量是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1980-2015年发表于国内外旅游及管理领域重要期刊文献的梳理,从服务质量研究的历史、科学视角及与旅游融合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等进行系统的回顾,并从体验质量评价的理论视角、思路、特征、类型与准确性、可操作性、应用范围等中观层面,对所梳理出的4类国外主流质量评价范式进行旅游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解读、比较分析和总评,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西方历史学、文学领域。直至20世纪末,叙事学开始转向空间领域研究形成空间叙事学,并被逐步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尤其是城乡空间结构等领域。空间叙事学不仅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物化要素,更加注重物化要素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等非物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是探究场所本体与场所精神的重要研究思路。本文从空间叙事学出发,基于GIS平台运用核密度及K函数对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沈阳旧城区人工叙事要素和人文事件叙事要素进行点模式量化分析,得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总体结构,以及叙事点核、叙事廊道、叙事簇群等叙事空间结构单元,指出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的动态发展性、功能多样性和历史传承性特点,探讨了叙事空间的经济驱动、自然要素、城市定位和交通发展四大演变机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叙事空间理论对沈阳旧城区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具有文化地理和城市地理双重属性,丰富了城市研究在该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考察多元场对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创造、流动及学习创新的影响发现:①场为主体的地理、社会及文化认知等临近等提供了条件,有助于经验意会及符号知识的获得、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思想的交流碰撞及创意萌生;②生产现场、地方关系场、地方社会场与临时性场在钧瓷的学习创新中发挥着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作用。生产场推动着集群知识积累和增进,地方关系场促进了行业知识、生产经验及家族核心知识的传播传承,地方社会场形成了地方共享知识信息,而临时场建立起外部通道联系,发挥着更新地方知识库的作用;③地方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传统以及地理-社会-文化等临近造就了外围地区文化创意经济的动力,但若未来本地知识更新的机制不够强大,则易产生发展锁定,这是需要未来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李文军、王逢睿撰写的《中国石窟岩体病害治理技术》一书,洋洋40万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本书紧密结合石窟保护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论述了石窟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科学地分析了石窟岩体病害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将工程地质学、地质力学、滑坡学及岩土工程学等学科的一些成熟理论和技术引入文物保护中,将危岩体和滑坡计算理论及防治技术--锚固理论的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治理工程中,对石窟的各种岩体病害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和具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陆庵位于陕西蓝田王顺山下,庵内现存三百余平方米精美绝伦的明代彩绘泥塑,是我国泥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彩绘泥塑群之一。为明确水陆庵彩绘泥塑的颜料使用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颜料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除中隔壁背面重妆区域的蓝色颜料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之外,水陆庵彩塑使用的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包括铅丹、朱砂、铁红、氯铜矿、雌黄和云母等。研究结果将为水陆庵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丰富关中地区明代彩绘泥塑颜料类型补充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安全长期受到风化及渗水等病害影响。针对奉先寺石造像阿难头部区域及卢舍那大佛南侧渗水区域,利用红外成像设备对该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时监测,并借助MATLAB语言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大量红外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佛像头部裂隙处存在温差引起的循环热应力,该温差主要由灌浆加固区域和岩体本体之间热传导性能差异导致,且晴天上午前后的温差应力变化最显著;归纳了监测期间降雨和渗水发生的时间规律,统计得出了不同区域渗水程度的差异。将红外成像和大数据分析结合应用于石窟预防性保护中,实现了对病害同时进行图像监测和统计评估,为其他石窟寺的监测与数据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