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炼 《史学月刊》2015,(1):107-124
近20年来,在观念史、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新文化史以及报刊史等五个领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也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一方面,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带来研究视野的转变,也赋予思想史多元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理念的引入,特别是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扩大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范畴与边界,打通了思想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壁垒,也引发了研究者对于思想史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其独具的地理优势,巴蜀当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时间则至迟不应晚于东汉中期.其初传入,挟带一整套的地狱观念,佛陀是作为地狱救赎者的形象被组合在昆仑信仰系统中.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加深,佛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方才逐渐从昆仑信仰体系中独立出来[1].  相似文献   
3.
段继业 《攀登》2005,24(2):17-21
对于中国的社会学来说,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是他们一直持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理想,研究和谐社会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贯穿中国社会学始终的学术主题。今天,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既是社会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社会学的重大任务。社会学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充分肯定当代人能修好当代志的基础上,对第二轮志书与第一轮志书如何衔接,如何处理好全志的整体性和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如何把志书的科学分类和现行行政管理的分工结合起来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代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国人围绕新疆的战略地位、民族与宗教关系、如何开发新疆等问题展开多方面的讨论.由于战略地位凸显,国人将新疆视为国家存亡的关键乃至亚洲地区安危之所系,并认识到民族与宗教是新疆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全面开发新疆对稳定新疆及巩固国防意义重大.这体现了对新疆地位认识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1933年8月至1934年3月,奉美国远东司司长霍恩贝克之命,副司长汉密尔顿对远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并最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日本、关于"满洲国"、关于中国、关于美国远东政策的四份报告。这四份报告对第一届罗斯福政府的远东政策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重新调整了远东政策,即在中日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并持续对该区域的出口;摆脱了对战争的担忧,认为短期内苏日、美日间不会发生武装冲突;对伪满洲国继续奉行"不承认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既不是一个现象,也不是一个话语,而是一个命题,尽管命题不可能独自构成为一个学科,但由于命题的范畴观属性从而就会产生文学经典这一命题的学科归属问题。从内在逻辑看,这个归属应当是文学批评这一学科领域,文学经典问题的深入与发展必然取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而这种深入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人类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取决于人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性与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元刊西夏文大藏经[1]>的探讨由来以久.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在考察元刊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时,提及了西夏文大藏经的两则相关材料:其一为元刊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论>卷3管主八发愿文中关于河西字大藏经的记载;其二为伯希和于敦煌莫高窟北区发现的捺印有管主八施印题记的河西字大藏经实物残页.王先生指出,"河西字即西夏字",伯希和发现的佛经残页"盖即管主八所施河西字大藏经三十馀藏之一"[2].此后,聂斯克、石滨纯太郎、王静如等关于<河西藏>的论述多依据相同的材料.而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的是史金波,他通过对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的整理及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的翻译,认为有元一代至少5次印施<河西藏>.如今,随着大量西夏文文献的刊布及相关材料的丰富,我们对<河西藏>又有了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钱谦益指出记注制度缺失、实录流布民间以及官方对本朝重大事件记载失实是造成明代"三史"舛驳的原因。他批评师心自用的俗学,直陈史学界存在的三种谬误,倡导恢复尊经重道、严谨求实的治史传统。钱谦益既效仿郑晓和王世贞辩证明代史事的治学路向,又批评并纠正了两人不少谬误。  相似文献   
10.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prehistoric religious practice in China found so far comes from excavations at Beifudi, about 120 km south of Beijing, in the form of votive offerings and porcelain sorcery masks dated to the period 8000–7000 yr BP. These finds are part of a rich Neolithic site located on the second river terrace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Yi River.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pollen analysis of part of a sediment profile from a depression at the edge of first terrace towards second terrace, a few hundred metres away from the main archaeological finds. A sequence of marked changes in environment occurred between 9000 cal yr BP and 6000 cal yr BP, and dating evidence suggests strong associations with the ebb and flow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area. The first phase of activity on the site begins at around 8000 cal yr BP, towards the end of a period of relatively dry, col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tween 7800 cal yr BP and 7400 cal yr BP, the first clear evidence of cereal cultivation appears in the pollen record. Rich archaeological finds occur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suggesting local prosperity. This first phase of the Beifudi culture ends at 7300 cal yr BP, when warmer and wetter conditions are inferred and wetland areas expand, reducing the area available for crop cultivation near the site. A return to drier and cooler conditions from 6900 cal yr BP corresponds with the second phase of apparent prosperity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from Beifudi. This phase ends at around 6500 cal yr BP, at the start of another shift towards wetter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lain environment. The pollen record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lain were a major determinant of human activity at Beifudi in the early-mid Hol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