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综合科学分析、铜器铭文及考古遗存研究,讨论晋楚之间的铜料流通问题。以晋姜鼎铭文为线索,结合新的微量元素分组法,我们认为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晋国使用的铜料有相当部分来源于楚国。此外,通过对长江中下游采矿遗址的考古学分析,结合楚公逆钟的铭文记载,我们进一步认为楚国使用的铜料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大路铺文化代表人群的进献。由此建立起铜料从大路铺至楚再到晋的完整流通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各自性质和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心。我们在系统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分开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我们认为黄河流域商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器物,早、中商时期商文化的高等级墓葬注重原始瓷器,晚商时期更为注重印纹硬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器形及性质在中、晚商之际都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商周时期铜爵的形制特点、分范技术、演变轨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铜爵的功能、形制和分范传统共同造成了其三足排列不均衡的特点,由此形成铜爵器身稳定性不佳的缺陷。在铜爵的器形演变过程中,器底横截面由椭圆向圆形不断转变,原因之一当是为了使三足排列不断接近等边三角形,从而增加器身的稳定性。这也为探讨类型学中关于器物形制演变的动因问题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铜器的产地问题迄今未有定论。本文对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15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合以往发表的数据开展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三星堆祭祀坑中本地式和外来式铜器使用了相同类型的原料,且其所用原料与成都平原本土原料类型完全不同,而与殷墟、汉中、新干等铜器群所用原料关联密切,由此可知,至少部分祭祀坑铜器的原料是外来的。此外,祭祀坑中还发现非三星堆特征的铜尊,其圈足上有疑似铸造的三星堆特色的圆孔,暗示有“定制产品”的可能性。三星堆祭祀坑铜器的来源应十分复杂,可能包括殷墟、长江中下游以及三星堆本土等地点。铜器的风格、技术、原料、器用制度在不同层面实现了极为复杂的流动,这同时映射出晚商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的资源流通和文化互动网络。  相似文献   
5.
汉代吹箫俑的箫管底端常会放置一个持箫底座,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可以验证持箫底座的功能。首先仿制出两种形制的包括泥质陶、夹砂陶、泥质釉陶、夹砂釉陶等4类持箫陶底座,由真人模拟演奏,运用数字测音仪对声音强度进行量化记录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不使用持箫底座,不同材质的持箫底座均具有改善演奏声音强度的作用,同时可提供一定的支撑,有助于缓解演奏者手臂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提出微量元素分组的方法研究铜器原料的流通。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并以前掌大、叶家山、郑州商城、城洋等地铜器数据为例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铜器的考古学背景与微量分组之间可以准确对应。基于研究实践,文章还概括了该方法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