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登载了何抗生同志的专论《美国与慕尼黑》。文章对美国最终支持英、法绥靖德国,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进行了详述和分析,得出了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我们认为,能否正确估价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用,取决于对1938年欧洲“九月危机”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说,只有首先对“九月危机”的形势进行分析,才有可能看清罗斯福采取“卷入”行动产生的后果。而何文(《美国与慕尼黑》一文简称,下同)却疏忽了这项工作。结果,为了使“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显得有说服力,把  相似文献   
2.
1933年,美国对欧外交政策从20年代的“国际合作”开始向“孤立主义”转变,罗斯福在六月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严词拒绝与英、法合作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是美国政策转变过程中的显著标志。弄清罗斯福拒绝与英、法合作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问题。一3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的困境、华盛顿体制的破裂和欧洲战争的阴影,使美国面临一场重要的抉择,是继续20年代与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